保存量扩增量 专家热议中国能源安全之道
■ 中国工业报 曹雅丽 能源安全是保障国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工业粮食”。当前,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全球经济总体下行压力不断累积。步入 “十四五”,处在迈向 “双碳”目标关键窗口期的中国,该如何寻找一条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出路,实现能源独立?7月8日,中国新闻社国是论坛与能源基金会举办 “加速构建面向双碳目标的现代能源体系,寻求解决能源安全问题根本出路”专题研讨会,多位专家针对能源安全、能源低碳转型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 先立后破 煤炭仍是 “压舱石” 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表示,在能源安全问题上,中国是富煤国家,煤炭在今天仍是 “压舱石”,端稳能源饭碗,煤炭起着关键的作用。 “依据中国当下富煤、少油、缺气、多可再生资源的国情,在当下要依靠煤炭,又要逐步低碳化,是对我们智慧的一个重要考验。转型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可能要历经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乃至四十年的过程。”邹骥表示。 如何把短期和长期顺利衔接?在邹骥看来,这与存量和增量的问题相关。一方面,要全力以赴保存量,包括煤炭开采量、煤电火电发电量等,依然要按部就班、一如既往地从政策、金融、交通、仓储等全方位保住、稳住。另一方面,要尽最大的可能用非化石能源去保增量。 邹骥介绍,据测算,要从现在不到一半的非化石能源支撑能源增量变为可以完全支撑增量,大概还需几年时间,有赖于加速非化石能源装机的安装以及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产生。未来进入“十五五”时期,要进一步扩大非化石能源增量,逐步有序地替代现有的煤炭存量,才不至于动摇能源安全的根基,才能做到先立后破。 做 “足能”文章 牢牢端住 “饭碗”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表示,去年下半年,中国出现煤价上涨。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价格暴涨,有的地区天然气价格暴涨数倍。二者除了受疫情、产业链受损等因素影响外,还有主观或客观上 “先破后立”的原因。 “炉子必须稳稳生在自己家中。”谈及中国如何守住能源安全底线,吴吟强调能源独立性的重要性。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通常被形容为 “富煤、缺油、少气”,但在他看来还应加上 “足能”二字,这为中国将能源安全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提供了底气。 根据吴吟提供的数据,按照20%的屋顶面积、2%的戈壁和荒漠地区面积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估算,中国太阳能可利用量约22亿千瓦。另据中国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数据,中国水力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6.9亿千瓦,陆地风能技术可开发量25.71亿千瓦,海洋能近海蕴藏量约14.95亿千瓦。 此外,当前中国光伏和风电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电池和电动车发展亦世界领先。吴吟表示,这意味着相关产业可以支撑可再生资源发展,支撑中国把能源 “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长治之策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表示,考虑到日趋复杂的全球能源市场环境,我国需要重新审视 “控煤、稳油、增气、扩大新能源”能源战略的安全风险,高度进口依赖下难以“稳油”和 “增气”。为应对油气进口风险,能源安全必须立足国内为主。近期,我国能源安全保障的内核和基石是以煤炭高效稳产、增产为中心。从长期视角来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保障我国能源电力安全的长治久安之策。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袁家海认为,长期来看,技术创新是根本源泉,产学研各相关领域的人士要努力成为新能源技术创新引领者;体制机制创新是驱动力,要实现 “源网荷储”一体化,同时关注潜在风险特别是新能源产业链供应和关键金属供应等风险。 从短期来看,煤电的高质量发展与转型是平稳有序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满足增量电量需求,保障最大负荷刚性增长,提供可再生能源跃升式发展所需的系统灵活调节能力,为电力系统安全供应提供 “兜底”保障。 解决之机 碳中和提供机遇窗口 针对中国能源安全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长、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经济专委会主任戴彦徳表示:一方面,中国石油和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这在当前形势下将给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带来隐忧;另一方面,中国现有能源还不足以支撑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因为化石能源储量是一个常数。因此,能源安全观既要考虑当前,又要考虑长远,而碳中和既能解决当前又能解决长远能源安全问题。 戴彦徳认为,碳中和对中国而言是个机遇。在这一领域,中国不仅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在某些方面中国还处于领先地位。在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因达不到低碳要求无法 “上马”看似会影响就业,但实际上能源转型将产生大量对新能源的投资,这些投资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助于稳定就业。 未来主力 可再生能源先锋队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规划师严秉忠表示,中国要成为能源强国,首先要实现能源独立,就目前中国的能源资源条件来说,能源独立就需要发展可再生资源。能源是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战场,可再生能源是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先锋队,也将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 严秉忠表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既要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还要在碳达峰后以远少于发达国家的时间实现碳中和,必须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内实现能源转型的 “先立后破”,“十四五”是推动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 严秉忠表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任务是很重的,要加大研发力度和推动创新技术发展,要从四方面着手推进:一是区域布局优化发展,二是重大基地支撑发展,三是示范工程引领发展,四是行动计划落实发展。严秉忠指出,要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加快建设新疆、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湾、冀北、松辽、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等7大陆上新能源基地,依托西南水电基地调节能力和外送通道,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开发建设,重点建设山东、长三角、福建、广东、广西北部湾等海上风电基地集群等。 转型动力 建立电力市场机制 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市场部主任李竹表示,此前出台的 《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对下一步我国电力市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随着新能源的快速发展,下一步电力市场建设与运营主要面临能源安全、能源环境和能源经济三方面的挑战。 其中,能源安全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电力电量平衡和系统运行安全,能源环境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促进新能源持续发展和合理体现新能源的环境价值,能源经济方面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低碳转型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等。 李竹分析称,这三者的关系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作 “不可能三角”,任何能源供应都是需要在这三者中取得平衡。 针对能源环境方面,李竹表示,要促进新能源可持续发展,原来新能源有保障性政策,未来可能需要从政策性保障转化为用市场机制促进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李竹进一步指出,新能源有明显的环境价值,没有碳排放和污染,可以通过市场机制体现出新能源的环境价值,支持新能源发展。 针对能源经济方面的挑战,李竹认为,最重要还是要通过建立电力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在更大范围内去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从而尽可能以较低成本或者比较合理成本,实现能源低碳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