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言应多维度推进减污降碳
■ 中国工业报 张 楠 当前,我国正面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和“双碳”工作的双重挑战。其中,减污和降碳联系紧密,污染物排放和温室气体排放存在“同根同源”的特性。这意味着,很大程度上减污降碳可以协同推进。 为此,中央提出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近日,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 《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以下简称 《方案》),作为碳达峰碳中和 “1+N”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件既是对减污降碳工作的总体部署,又是具体的行动指南。 六大维度协同推进 近日,以 “科技创新、绿色转型——中国实现 ‘双碳’战略的路径”为主题的 “中国碳中和50人论坛2022年大会”上,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研究员严刚提出,要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应从目标协同、区域协同、领域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和监管协同六个维度协同推进。 目标协同是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目标制定政策。通过碳达峰行动深化环境治理,同时通过环境治理来助推高质量达峰。《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国减污降碳协同推进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这正是未来减污降碳工作的方向。 区域协同是更好地发挥降碳行动对环境质量改善的综合效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汾渭平原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广东省也是我国碳排放主要区域,这些地区的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50%左右。为此,应进一步强化重点地区的降碳行动,改善环境质量。 领域协同是通过碳排放清单和污染物排放清单,识别影响污染排放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能源、工业、交通是下一步治理工作的重点领域。在碳汇建设和生态修复方面也应协同一体推进,实现更大的生态环境效益。 措施协同是增强污染防治与气候治理的协同性。未来在选择减污措施时,应将降碳协同度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在末端治理的技术选择时考虑协同控碳的效果,优化选择治污技术路线。 政策协同是推动形成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应在标准体系建立、经济政策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更多探讨,实现一体推进的激励约束机制。构建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协同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 监管协同是全面提升管理效能。在统计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以及企业执法监管等方面一体推进,提升综合管理效能。 多层面开展模式创新 对于如何推进减污降碳这项工作,严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对减污降碳协同度进行评估,建立一套定量化跟踪、评估、反馈减污降碳效果的指标体系。通过这套指标体系,实现不同城市、不同领域之间的横向排名比较;实现同一城市、同一领域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分析;发现重点区域的薄弱环节,为持续完善相关工作提供决策指引。 其次,从不同的维度开展创新行动模式。一是从城市尺度上统筹多要素的生态环境和“双碳”目标,提出空间管控格局、源头防控、协同治理、资源节约、生态建设扩容等具体行动,支撑减污降碳;二是在园区层面开展创新行动,立足园区的特点,从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等方面建立园区的实施体系,促进整个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三是在企业层面实现多种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减排的先进技术,探索打造 “双近零”排放标杆企业。 最后,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减污降碳的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更有效的减污降碳管理。通过构建一致源分类体系、建立融合清单,全面、科学刻画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有力支撑协同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