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伟大变革 谋篇布局新时代 新科技带动新产业
■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成功进入创新国家行列,走出了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道路。6月6日,在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 “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要在产业、企业、区域、重大工程、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着力发挥作用。下一步,我国将加快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技术创新一体化布局,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塑造更多发展新优势,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布局新时代科技创新 王志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摆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立足中国特色,着眼全球发展大势,把握阶段性特征,对新时代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在目标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在摆位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战略上,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路径上,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国科技事业的蓝图已经画就,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向前发展。 王志刚认为,我国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以改革促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其中,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十年科技体制改革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开放合作是科技支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必然要求。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我国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加快铺就。 两个创新 “轮子”一起转 科技是生产力,改革主要是改进生产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在各项改革中始终是走在前面的。王志刚认为,科技发展既要支撑科技活动本身,也要提供发展动力,我国坚持两个轮子一起转,一个轮子是科技创新,一个轮子是体制机制创新。我国通过新的改革,一环扣着一环,一轮连着一轮,把改革不断深入下去。下一步,还是要坚持改革,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地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国家安全、人民健康等方面的提升和发展。 所谓体制机制创新实际上就是改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服从并且能动于生产力。王志刚介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最近又出台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也就是在143项之外还有一些深层次的改革,有一些硬骨头需要啃。“通过改革,我国的创新主体、创新活动、创新环境能有更好的改善,能够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科技,激发创新的积极性创造性,具体体现在法律、政策、文化、科学家精神等方面。”王志刚说。 王志刚表示,改革只有进行时,发展的形势变化要求通过深化改革,使我国的体制机制、社会文化氛围能够更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更加适应科技人员本身的诉求。因此,要深化科技评价和激励制度改革,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弘扬科学家精神。 创新驱动战略显效 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这是高质量发展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我国要发挥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供给、科技支撑和新的成长空间。 王志刚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四个面向”,形成了支撑发展和保障安全的科技创新发展新的战略格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我国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面向经济主战场,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带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推动数字经济等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战略必争领域补短板、强能力,支撑港珠澳大桥、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深海油气、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技术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组织全国精锐力量开展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在疫苗、药物、检测试剂等方面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有力支撑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创新药物、国产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诊疗技术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新科技带动新产业 王志刚表示,科技有 “无中生有”的作用,新的技术出来就会带动新的产业。一是科技引领新兴产业发展。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加快应用,培育了智能终端、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产品、新业态。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技术突破打通了我国新兴产业的一些堵点,太阳能光伏、风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先进储能等产业规模也居世界前列。 二是科技助推传统产业升级。我国持续20多年 “三横三纵”技术研发,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较为完备的创新布局,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加快煤炭高效清洁利用研发攻关,连续15年布局研发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高效发电技术,处于全球先进水平。 三是科技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我国特高压输电工程、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复兴号高速列车投入运行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带动形成。研制成功 “深海一号”钻井平台并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进入1500米超深水时代。 四是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国企业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达到76%以上,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2012年的50%、2018年的75%,提升到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的100%。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十多年前的4.9万家,增加到2021年的33万家,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投入的70%。 五是科技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引领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三地研发投入占全国30%以上。北京、上海技术交易合同额中分别有70%和50%输出到外地,这就是中心辐射带动示范作用。169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人均劳动生产力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吸纳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占全国比重9.2%。2022年1-4月,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13.7万亿元,同比增长7.8%,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六是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我国更加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矢志不渝,协力攻坚,突破了载人航天、卫星导航、深海探测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神舟十四号已经发射成功,空间站建设又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创办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领军企业,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和 “瓶颈”制约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