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 观点 “双碳”目标助力风电产业再上新台阶
■ 刘文婷 风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体能源,是支持电力系统率先脱碳,进而推动能源系统和全社会实现碳中和的主力军。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全国风电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在 “双碳”目标下,风电产业将继续迎来跨越式发展。 技术降本和能源低碳转型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内外在驱动力,另外还有三大潜在增量驱动:一是未开发资源前景广阔。二是老旧风机改造。宁夏以大代小率先试点,到2025年力争实现老旧风电场 “更新+增容”规模合计400万千瓦以上。三是风光大基地建设。根据 《关于印发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清单的通知》要求,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规模共97.05GW,将远远大于2020年以来风光新增装机总量。从累计装机量来看,预计2021年到2025年风电累计装机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5%,年均新增装机70GW。 然而,风电产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策和市场环境尚需进一步完善; “卡脖子”核心技术亟待突破;数字化转型有待进一步加强等。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加强核心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一是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支持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风电产业关键技术攻坚。重点组织开展风机基础型式、漂浮式风机基础、柔性直流送出、发电侧配套储能等研发。二是着力推进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加快主轴承、国产化控制系统、高压直流海底电缆等核心部件的技术研发,提高装备国产化率,突破 “卡脖子”问题。三是加快高端智能技术研发。支持企业加快研发10兆瓦及以上大功率海上风电整机及长叶片等关键零配件。在风机主设备循环化改造、叶片回收再利用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 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后补贴时代的支持政策。风电产业向好主要得益于政策连续性,后补贴时代要坚持稳定有序发展。一是按照 “放管服”的要求优化政府服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公平有序、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分散式风电的政府一站式服务,分布式电源并网可靠性的竞价机制等。二是严格执行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按照 《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加强监管并进行严格考核,切实保障风电平价项目优先发电、优先上网。三是优化海上风电的支持政策。放宽海上风电电价退坡并网的时间窗口,加大财税扶持力度,改度电固定补贴为项目定额补贴、加大海上风电消纳电量的折算系数等,为海上风电降本创造有利条件。 提升智能化水平,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提升风电场数字化,就是要推动风电与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推进无人值守、远程集控、智能诊断等智能运维的新业态、新模式。此外,加强创新,推进数字化的商业模式。例如基于对海量数据的分析和洞察,深入挖掘客户的价值需求点,针对不同的气象和地形进行个性化设计。 加强顶层规划,推动我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一是合理规划,统筹开发。加大海上风电资源勘察力度,对尚未配置的场址资源,选取综合实力强的企业集中连片、规模化滚动开发;聚焦“新基建”,加快江苏、广东等沿海省份现有的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并推动海上风电逐渐向深海、远海方向发展。二是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在海上风电项目用海审批、军方许可等方面精简核准手续,协调推进项目建设等。三是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平价开发。鼓励开发企业加速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进项目规模化平价开发;支持由综合实力强的头部企业推进项目平价开发示范。(本文作者系赛迪智库安全产业所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