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马 艳
本届冬奥会,位于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滑雪大跳台火了!中国年轻小将谷爱凌、苏翊鸣,在这座仅有四个冬奥会比赛项目的新建场馆先后夺金,让大跳台再次成为焦点,很多人盛赞那里不愧为中国冬奥健儿的 “福地”。
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奥运风向标、北京新网红、京西新地标……这段时间以来,首钢滑雪大跳台被中外媒体、运动员给予很高的评价,收获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名字,似乎一夜之间 “爆火”,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最好的赛道
“这是我滑过的最好赛道!”谷爱凌夺金后说道。的确,不仅谷爱凌,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国际奥委会北京竞赛协会主席小萨马兰奇,还有其他的运动员和工作人员也对首钢滑雪大跳台赞不绝口。来自捷克的运动员PancochovaSarka第一次参加训练后,就感叹道: “赛道维护得太好了!”
为了这条赛道,大跳台工作人员从2021年12月12日起,就开启了 “造雪工程”,七台造雪枪和四台造雪炮同时 “轰鸣”,通过智能化造雪系统,一方面满足出发区、助滑坡、起跳区和着陆坡对于雪量和雪质的不同要求,另一方面不断提高造雪效率,确保节能环保。
与其他雪上场馆不同,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唯一坐落在城区的场馆,由于北京城区白天气温高、降温晚、寒潮短,所以只有在深夜至凌晨才能达到造雪的要求。为保证如期完成造雪任务,以山地运行经理韩冬为首,刘麒、魏巍重点配合的14人造雪团队时时监测气候及风向条件,及时启动设备,每隔一小时进行一次实地查看,以便最大效率地进行造雪。
数个通宵的工作,最终完成赛道造雪面积约4190平方米,造雪总量达11500立方米,储雪3600立方米,为赛道塑形打好坚实基础。根据国际雪联要求,二次塑形专家需要通过对起跳台的位置、高度、仰角、抛物线长度和角度等进行精准塑形,搭建出助力运动员 “飞翔”的台子。整个过程难度颇大,需由压雪车先将雪推出大致形状,随后用不同型号的雪耙、铁锹和除雪锹进行人工塑形,再用红线和水平仪这些精密仪器进行找平,压高补低,完成精细化塑形处理。经过反复测量调整,起跳台的搭建高度近4米,起跳台和着陆坡的坡度近40度,结束区的长度近30米。
这些数据的设计与确认,搭建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每日维护。 “运动员到达之前,如果赛道没人滑,多少会因为天气变化而或软粘或结块变硬。所以我们每天都会推着塑形工具穿着 ‘冰爪’,在赛道上来来回回走几十趟。”二次塑形专家小赛介绍,赛前是为了赛道始终保持使用状态,而赛时则是平整滑行痕迹,补画提示标线,测试雪质软硬,以保证赛道滑行舒适度。
“在现场,你们经常能看到在赛道 ‘飞檐走壁’的 ‘蜘蛛人’就是我们。从早上5点到晚上8点,甚至9点、10点,不断测试,来回修整,非常辛苦非常累,特别是今年以来,天气异常的冷,每次回来,人都冻僵了。但看到运动员对咱们赛道很满意,那些苦就不算什么了。”小赛笑着补充。
炫酷的大烟囱
随着谷爱凌、苏翊鸣一起火起来的,还有大跳台旁涂刷着冬奥会会徽的冷却塔。 “旁边的四个 ‘大烟囱’,让大跳台充满了一种酷炫的气氛,而这正是滑雪大跳台需要的气场。”谷爱凌惊喜地说道。
谷爱凌所说 “大烟囱”,其实是老首钢废弃的冷却塔,在极具现代感的大跳台面前特别有厚重感,与雪白的赛道、五彩的会徽形成反差式的辉映,这才有了 “炫酷的烟囱” “仿佛置身于网络世界”的种种妙赞。
据悉,这4座双曲线造型的70米高的冷却塔,均为小型自然通风淡水冷却塔,是原首钢电力厂的配套设备,主要功能是完成热水和空气之间的热交换,降低循环水的温度,为电厂发电提供足够的冷却水。其中最早的建于1978年,最晚的建于1991年,一直运行到首钢老厂区钢铁主流程停产。停产后,4座冷却塔作为厂区特色标志物保留,使震撼的工业特色空间得以呈现,同时也把一代代首钢人的勤劳与智慧丰碑一样耸立于此。
当转播人员、摄影记者把 “长枪短炮”对准运动员腾空的身姿时,突然发现可以与冷却塔上的会徽交相叠映,于是 “大烟囱”成为镜头捕捉的焦点,并被定格成精彩的瞬间。
然而,冷却塔涂装的设计和实施却有很大难度和挑战。冷却塔塔形巍峨高耸,历史沧桑久远,蛋壳结构的主体十分脆弱。为了确保景观效果,设计团队反复测试,重建冷却塔模型,模拟运动员起跳轨迹,精确测算冷却塔会徽涂装的尺寸和角度。最终确定涂装会徽高16.5米,宽13米,距地46米,这个点位的确认成就了与运动员的交叠。
由于冷却塔形体较大,施工过程中需要将会徽切分成单元画面,逐点确认会徽转折点,最后手工进行涂装。画幅要大、色彩要艳、图形清晰、冬季施工、难度极大,最终,在场馆团队、业主首钢和属地石景山区的共同努力下,涂装工作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于2022年1月2日顺利完成。这个景观的完成成就了出圈照片的产生,也成全了冬奥元素与老工业遗址的有效融合。
(新华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