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工业报 孟凡君
江苏制造业的发达,数字是最有力的佐证。2021年,江苏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千亿企业数分别达到148家、12家,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34家、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172家,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5%左右。
2020年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89家的生产线建在江苏,全国有超过五分之一高新技术产品来自于 “江苏制造”,聚合涵养出特有的 “江苏气质”。
“江苏制造”,简直就是中国的 “杠把子”。
形散而神不散
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和全国制造业基地,制造业门类较为齐全,涵盖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的31项行业,制造业规模居全国首位,不少已经具备集群化发展基础,开始向着大制造、大品牌、大创造方向蓬勃发展。《江苏省 “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有力支撑江苏在2035年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制造业是江苏工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凭借制造业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江苏,制造业总量占全国七分之一左右,位居全国首位。在制造业31个细分行业中,江苏有8个行业收入排名位居全国第一、6个行业位居全国第二。 “中国制造在东部,东部制造在长三角,长三角制造在苏南”,说明苏南是中国制造业 “高地”。由苏南放眼江苏全省,作为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发祥地,江苏制造业基础好、发展快,涌现出了苏南乡镇模式、苏州工业园区经验等发展模式。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无论是百强县(市)还是百强区亦或是千强镇,江苏数量都遥遥领先。
当全国人民知道江苏 “经济强”的同时, “苏大强”的称号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2020年初,由于疫情原因江苏上了 “热搜”,在疫情高峰时期,全国各地组团支援湖北,江苏因散装“十三太保”出圈。虽然有些夸张,但江苏 “苏大强”和 “散装江苏”的确能说明,那就是 “无事散装苏、有事苏大强。”
“散装江苏”,是说江苏13个城市常常一个县市有两种以上互相听不懂的方言,各市经济发展各有依仗,各具特色,而且有一个比较霸气的称呼 “十三太保”。江苏虽然 “散装”,但是 “苏大强”的称号可不是白叫的。2019年,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均居全国前列,步入了“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江苏各市组织团队以最快的速度支援湖北,从市到村不遗余力:以市为单位的,基本是江苏的;以区 (县)为单位的,基本是江苏的;以村为单位的,一定是江苏的。
江苏 “苏大强”和 “十三太保”,聚是 “一团火”,散作 “满天星”。豪横的 “散装江苏”,形散而神不散, “硬核”江苏名副其实。
生态链优势大
中国经济依靠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江苏则属于制造业发展的代表,全省制造业创新能力、规模总量、发展质效均居全国前列。江苏不但拥有门类齐全的生产体系、庞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巨大的运输网络和消费市场,而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形成了具有较强优势的制造业生态链,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江苏制造业门类齐全,但全不代表优,更不代表强,产业链既有长板、也有短板。江苏制造业集聚度还不高、领军企业还不够多、品牌影响力不够强,“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较明显。对此,江苏十分清楚,先进制造业是高质量发展的 “兵家必争之地”。2018年,江苏提出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省布局1~2个具有地方标志、领跑全国乃至全球产业标杆。
2018年6月25日,江苏省印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指导意见》,要求破除旧动能,切换新动能。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局上“先行一步、先发一招”,尽力作出 “江苏示范”,全面展现 “江苏高度”,重点培育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打造若干 “拆不散、搬不走、压不垮”的产业 “航空母舰”。
江苏整体制造业之所以更强,主要是江苏对制造业更加专注。江苏紧扣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 “强富美高”建设目标,构建以 “创新、智能、绿色、高效”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体系。一方面,江苏制造做好增量带动,以 “新”促 “高”文章。另一方面,江苏制造做好存量提升,推“陈”出 “新”文章。目前,江苏先进制造业已经全国第一,在追求先进制造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业比重,创造出极具 “含金量”的产业升级。同时,江苏实施 “百企引航”计划以培育自主品牌本土企业,实施 “千企升级”计划来推动中小企业改造升级。
江苏先进制造业取得了新成效,为国家建立起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先进制造集群。据统计,全国二十多个先进制造集群,有六个在江苏,其中的代表是苏州的纳米新材料集群、无锡物联网集群、南京的智能电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徐州的机械工程集群。而且,江苏已经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有南京3D打印先进制造业基地、无锡石墨烯先进制造业基地、常州工业机器人先进制造业基地等。
致力换道超车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推动高质量发展,制造业必须当主力、打头阵、挑重担。江苏靠制造业起家,也要靠制造业走向未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市场的变化,江苏制造业一直在不断地变动、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目前已经处在全国第一梯队,属于 “领头雁”地位。早在2018年8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 《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划出了三条 “红线”:一是守住新增产能 “红线”,全省钢铁总产能只减不增;二是坚守节能减排 “红线”,从严把关项目工艺技术路线、减量置换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价;三是守住规划导向“红线”,从严审核、把关所有拟实施项目布局选址和规划导向。
事实上,制造业是江苏发展的优势所在,而且江苏制造业集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已经进入创新引领加速、质量全面提升新阶段。但是,江苏制造业面临着原有优势有所弱化、新优势尚未形成的严峻局面,特别是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既有转型之痛,也有升级之难,最根本的还是 “科技创新天花板”。这说明,江苏制造业转型已不是 “弯道超车”的问题,而是 “换道超车”的问题。因为,江苏制造业进行全产业链重构,不是简单的制造业回归,而是多种质态的叠加:更加重视制造业与智能化、服务化结合,更加重视传统产业与绿色化、高端化对接。
有专家指出,江苏未来的红利是数字红利和智能红利,创新焦点在于发展数字化经济。2019年,江苏提出保持制造业平稳健康发展,要抢抓 “新”的机遇,要勇挑 “重”的担子,要坚定“进”的信心,要提升 “优”的服务,要夯实 “稳”的基础,走新道路、用新动力、取新红利。
“走新道路”,就是江苏从外延扩张的老路转向内涵提升的新路,从旧的制造模式转到新制造上来,确立 “换道”意识在新技术应用、新制造模式、新商务服务上实现赶超和卓越。
“用新动力”,就是江苏着力于技术提升,致力于技术创新,磨练江苏制造的 “内功”,打造全球制造的 “拳头”。
“取新红利”,就是江苏发挥数字化“金矿”创新的提升作用,让江苏制造充分获取数字红利。江苏制造业 “大块头”插上数字化翅膀就有了 “大智慧”,为此江苏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打造制造业 “升级版”。江苏制造业痛点在 “离散”的客户、 “离线”的数据、 “被动”的响应,而通过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能让数据 “出差”、让服务 “在线”。
2022年1月1日,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首日,徐工迎来出口开门红,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通过南京海关审核认定,成为RCEP实施后全国首批经核准出口商,并随即为其即将出口泰国的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开具了全国首份RCEP项下原产地声明。近年来,徐工加速国际化发展和产业布局,目前已位居全球第三的领先地位,起重机、挖掘机、装载机等各类产品已出口至全球187个国家和地区,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图为徐工XGC88000吊车。 (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