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动态
我国在建5G+工业互联网超1800项 2021年12月23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5G+工业互联网发展报告 (2021版)》 (以下简称 《报告》)。 根据 《报告》,目前5G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工业设计、研发、制造、质检、物流等核心环节,市场主体创新实践活跃,在建 “5G+工业互联网”项超1800项,在钢铁、矿山、港口等十大重点行业,涌现了20大典型应用场景,技术潜能加速释放,将为其他行业和企业利用5G和工业互联网进行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路径。 《报告》显示,我国是全球首批5G商用的国家之一,当前 “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正处于 “样板间”向 “商品房”转变的关键时期,但面向工业的5G技术需要增强,5G产业供给和配套能力需要提升,5G面向商业市场的商业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 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公示 2021年12月2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2021年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进行公示。 公示名单包括北京东方国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煤矿掘进工作面智能管控APP集成系统解决方案、安世亚太股份有限公司压力容器仿真APP、北京智通云联科技有限公司乳品饮料行业数字工厂及其生产赋能APP、天津泰凡科技有限公司泰凡工业微知库APP、海润海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船舶生产作业管理APP、武汉奥恒胜科技有限公司寰维云工业互联网APP应用解决方案、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基于智能装备的隧道智能建造解决方案、中船工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产业链协同管理APP、重庆科源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智慧电厂安全生产APP应用解决方案、大连云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基于UWB技术的无线定位及智能感知系统APP应用解决方案等132个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西藏自治区已建设5G基站6660个 2021年12月29日,西藏自治区 “5G+工业互联网”现场会在拉萨召开。现场会以 “5G赋能 数智融通”为主题,通过实物展示、视频介绍、现场互动等形式,展示 “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 自5G商用以来,西藏自治区通信管理局大力推进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统筹信息通信行业完成5G独立组网核心网建设工作,规模部署5G无线网络部分。截至目前,全区建有5G基站6660个,发展5G终端用户103.15万。5G网络实现全区7市地、74个县区主城区、125个乡镇政府所在地覆盖。 现场会期间,还同步举办5G创新实验室揭牌、“5G+智慧教育”标杆校项目签约、自治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平台发布等系列活动。 中国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启动 2021年12月29日,由中国服装协会、海尔衣联网发起的 “中国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启动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 据大会介绍,中国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CGIIPlat以 “成为中国服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基石”为立足点,面向全国服装企业,以网络为基础、平台为中枢、数据为要素、安全为保障,汇聚全行业科技创新力量,全面开展服务于行业企业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的研究、开发、汇聚、交流、应用。平台将挖掘、汇聚、构建为服装行业智能化数字化服务的有效资源,推动在行业工业互联网基础上的服装行业协同创新和企业应用;通过将用户需求和行业工业互联网体系连接,让 “用户驱动”作为服装企业不断创新、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的源动力。 今后,中国服装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将通过打造数字化设计中心、产学研中心、集采中心、产能调度中心、供需中心、工业应用中心、金融中心、延伸服务中心等八大中心版块,为中国服装企业提供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两化升级等创新服务。 工业互联网智慧水务发展白皮书发布 近日, 《工业互联网智慧水务发展白皮书》 (供水篇) (以下简称 “白皮书”)正式发布。 白皮书由上海威派格智慧水务股份有限公司牵头,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深圳市水务 (集团)有限公司等15家水务企业共同编写。研究分析了水务行业发展背景、新时代下智慧水务建设能力环境、工业互联网对智慧水务的赋能作用,提出了智慧水务的定义愿景、智慧水务发展路径与实施框架、智慧水务发展应对建议,旨在引领智慧水务快速发展。 白皮书发现,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外部管理部门考核需求与水务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形成双轮驱动,使智慧水务发展成为必然趋势。新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应用、城乡一体化等水务政策带来的大量资金支持,为智慧水务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全国智慧水务建设热情高涨,融入水体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修复、智慧城市、智慧校园等大型项目,建设内容呈现多样化趋势。 白皮书认为,智慧水务具备智能感知、系统协同、智慧管理、提升服务等特征和功能,智慧水务的建设需要在战略、管理、技术、人员等层面进行部署,通过全局规划、整合解决方案、建设数据标准与流程标准,让工业互联网为智慧水务建设提供全方位赋能。 白皮书建议,智慧水务的发展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多重影响,应保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优化建设环境;保证组织和人才的建设投入,保证技术支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保证战略转型的持续推进。 (本栏目稿件由张楠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