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观察 市场重构 民族汽车品牌如何实现突围?
■ 中国工业报 祁晓玲 “在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这条路上,大多数企业仍然在摸索着答案,这是一场长期的 ‘长津湖战役’。”12月25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汽中心”)在天津召开的“聚势赋能,探民族汽车品牌向上之路”发布会上,中汽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志新表示。 品牌向上刻不容缓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一汽集团考察时提出 “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我们要立这个志向,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民族汽车品牌向上是关系汽车强国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当下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最紧迫的需求。 今年是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20周年。在这20年里,中国经济以及汽车产业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中国新车销量连续12年稳居全球第一,2021年有望实现3年来的首次正增长,2022年的销量预计有望超过2700万辆。吴志新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 “压舱石”和 “定盘星”。在未来的几年里,中国汽车市场将面临体量增长与结构调整双重叠加的挑战。首购与增购、换购;新中产、Z世代、女性、多胎家庭等不同群体的用车需求将出现截然不同的差异,这些用户需求的变革将深度地改变细分市场的竞争格局。可以预见,汽车企业争夺市场和用户的竞争将愈演愈烈。 在如此竞争激烈、多变的环境下,民族汽车品牌如何实现突围?吴志新指出,一是要深耕产品硬核实力、依靠技术创新建立品牌忠诚度和认可度,引领品牌向上;二是要树立自己的品牌调性,打造良好的品牌IP,使品牌营销真正能够为产品带来附加值;三是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原点,塑就以 “人·车·企业”相互联结的新生态模式,打造品牌建设与用户需求共鸣的良好局面;四是要积极拥抱年轻一代,做最懂年轻人的品牌,与年轻用户同频共振,激发年轻人对于品牌的认同感。 未来发展大有可为 中汽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安铁成表示,品牌塑造是一个企业乃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赢得市场的重要资源。中汽中心紧扣行业发展需求,开展 “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课题研究,持续赋能民族汽车品牌,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中汽中心自4月20日启动 “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以来,已吸引20余品牌加入工作组,并发布了 “民族汽车品牌向上体系”,得到工作组各民族车企的一致认可。课题组聚焦向上底层逻辑和方法研究,进一步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消费者研究部部长、消费者研究洞察领域专家杨靖在会上发布民族汽车品牌向上计划最新研究成果。她分析了汽车品牌向上的路径与方法, “品牌发展历程自下而上,首先是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其次是品牌形象,再次是品牌溢价能力。不少豪华品牌都相对完整地走过自下而上的品牌向上路径。” 杨靖建议,要做到品牌向上,需要从五方面进行提升:产品和服务是基础,技术是支撑力,营销是推动力,文化创新是向上的拉力。“无论哪一条路径,品牌的产品因素都是非常关键的,把产品做好非常重要。另外,民族品牌的文化属性极强,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建立独特的、令人共鸣的品牌文化是非常大的课题。” “由于受过去国产品牌的刻板印象的影响,民族品牌并不是走在潮流的前沿。因此他们在推出中高端产品时,品牌商顾虑市场不认可,价格不能达到预期,采用了非汉字的展示方式。尤其是,民族工业在过去的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难题,不同行业的民族品牌都想向上,都在尝试不同的向上路径。”杨靖表示。 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关注度方面,民族品牌关注度在2010年为35%,2020年达到了75%。尤其是2018年国内兴起了一股国潮之风,关注民族品牌的用户实际购买意愿比例在不断上升,市场端为民族品牌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民族汽车品牌呈现出逆势上扬之势,成为国内车市的重要支撑力量。中汽协数据显示,1~11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为840.6万辆,同比增长25.1%,市场份额由去年的37.7%提升至44.1%。11月,一些新势力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已超过1万辆。 杨靖认为,目前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合资品牌在品牌溢价、保值率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可喜的是,在品牌共鸣上民族品牌已经超越了合资品牌。如何结合中国文化建立自己独特的、令人共鸣的品牌文化是非常大的课题。她表示, “基于整体市场发展趋势,从政府、行业层面来看,未来民族品牌向上是大有可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