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投巨资整改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 中国工业报 田庆林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国家早在1988年就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期以来,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问题十分突出。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指示,要求抓紧整改。 本报于2018年5月下旬6月上旬对甘肃整改工作深入主要问题区观摩,并对甘肃的整改工作进行了跟踪报道。最近,本报针对整改、投入、建设等情况又对甘肃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据甘肃省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介绍,4年来,甘肃加大生态投入,累计下达投资38.56亿元,全面实施林地保护、草地保护、湿地保护、水土保持、冰川保护、生态保护支撑和科技支撑等7大类建设任务。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张掖、武威两市规划实施的林草植被恢复、矿山环境治理、防风固沙造林、水环境保护治理等项目完成投资76.4亿元,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对甘肃祁连山地区11个县区全部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2017~2020年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补助资金31.41亿元。 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 2017年中办、国办通报印发后,甘肃省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通过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到了由于过去未按规定严格审批矿业权、无序开采、违规开采等制度不健全,致使祁连山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造成了恶劣影响。 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立即组织开展矿业权清理退出后评估工作调研,组织专家进行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与做法,最终形成了全国首个由省级出台的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并于2018年10月提前一年完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144宗矿业权的分类退出。据介绍,退出两年来,通过加强日常监管和 “回头看”,从目前来看,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良好,社会各方面反响良好,祁连山保护区内矿权退出取得预期目标。 清理整顿规范保护区水电站运行 2017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称,祁连山自然资源保护区部分水电设施违法建设、违规运行。 针对中央通报中指出的问题,甘肃省积极行动,出台了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并配套相关政策,加强部门通力合作,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的42座水电站提出了分类处置意见,其中9座在建水电站停建退出7座、继续建设2座,33座建成运行水电站关停退出3座、规范运行30座。 中国工业报从甘肃省水利厅了解到,截至2019年5月底, 《关停退出整治方案》确定的关停退出、处理处罚、评估论证、运行监管四大项任务已全面完成,关停退出的水电站设施设备已拆除,并开展了生态恢复工作;继续建设水电站按照批复的环评报告和水保方案开展环保水保整治;保留运行水电站严格落实生态流量,规范危废暂存管理,对固体废物、废机油品分类存放、并集中清运处置,安装污水处理设备,集中收集、定期拉运生活垃圾。 2019年9月,按照省发改委等9部门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验收办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通过了县级初验、市级认定和省级复核三级验收。 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采访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负责人介绍,结合卫星遥感比对、无人机航拍观测、生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人员现场核查等方式,连续对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监测数据;2021年,又委托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对祁连山生态环境变化情况进行了评估,同时邀请国内权威专家对评估报告进行了评审。 综合评估结果显示,通过近几年的整改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成效显著。一是在生态状况方面,总体稳定、局部向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草地面积明显增加,森林、灌丛略有增加,植被生长状况总体改善,明显改善区域占保护区总面积的比例增加37.5%。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植被生产力均呈显著提升趋势,植被指数增幅10.88%,植被覆盖度增幅7.81%,植被生产力增幅14.8%,为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二是在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稳中有升、持续向好。祁连山保护区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优良,其中Ⅰ类水比例达到58%;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符合国家管控要求。总体上,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已取得较大成效,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