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 观察 安徽界首:厚植民营经济成长“沃土”
■ 孙 刚 曹华丽 安再祥 民营经济逐渐崛起、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像一块块快速扩展的拼图,已经撑起界首市经济增长的大半边天。 近日,安徽界首市召开 “两化一推”民营经济表彰暨项目动员大会,出台了 《中共界首市委界首市人民政府关于优化企业服务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8类难点堵点痛点,紧紧抓住破解发展难题这个 “牛鼻子”,提出了25条干货满满的举措,民营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 “十三五”期间,界首市弘扬 “小上海”历史传承、文化记忆、发展基因,积极主动融合长三角,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界首市贡献税收的 “主力军”,创造产值的 “主阵地”,拉动投资的 “主战场”,跑出了蓬勃发展的 “加速度”。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界首市实有市场主体达60910户 (其中个体工商户48092家),是 “十三五”初的近三倍;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81.5亿元,占GDP比重达81.2%,在疫情严重影响的情况下,同比增长0.3%,民营投资占全市全部投资比重达70.6%,同比增长17%;2020年民营经济实现税收22.1亿元,贡献了全市9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民营企业研发 (R&D)经费支出6.5亿元,同比增幅18.2%,解决了全市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这一连串数据,正是界首市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 日前,在2020年度安徽省发展民营经济考核中界首市位列三类县 (市、区)第3名,受到全省通报表彰。省发展民营经济领导小组明确,对受到通报表扬的市、县 (市、区),给予再贷款、再贴现、发行金融债倾斜支持以及在金融安全考核中予以加分等激励,对重点项目畅通用地审批绿色通道。 不断厚植发展 “沃土” 近年来,界首市围绕 “政策、环境、服务”三个领域,聚焦 “融资、权益保护”等重点工作,以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专业化能力为目标,着力不断厚植发展 “沃土”,激发民营企业市场主体新活力。 暖企惠企,加码政策扶持。2020年以来,界首市起草了 《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工业企业共渡难关的若干政策》 《关于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多个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发展壮大民营经济的政策文件,既确保疫情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又服务企业全面有序复产复工。整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 “四送一服”政策汇编,开展银企对接和落实优惠政策方面发力,保障民营企业非禁即入、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放宽民营企业投资范围,深入开展 “一对一”银企对接,解决企业融资难题,增强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信心。 帮扶指导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级专项资金支持,通过政策性资金的支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为民营企业争取国家级项目56个,省级项目398个,累计奖补资金超过3.5亿元,仅2020年,就为民营企业争取实际到位无偿资金达1.49亿元,以政策支持措施落实为抓手,发挥激励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重商扶商,厚植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的力度决定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不断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通过定期举办企业家沙龙、企业读书会、健康促进会,创造性提出并落实 “进访惠聚” “三个在企” “一线工作法”,建立完善涉企纠纷调解、仲裁、复议、诉讼协调机制等举措,进一步释放民营企业 “跑起来、动起来”的活力。不断以严实作风重商亲商,坚持为企业办事就是为“自己人”办事的自觉,在助推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壮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亲商安商扶商和崇尚创业、鼓励创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 营商环境的优化,不断温润着界首这片民营经济生机勃发的沃土,民营经济发展一路砥砺前行,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渐渐形成了百亿和50亿元以上企业为引领、10亿元以上企业为骨干、亿元以上企业为支撑的发展格局。2020年,全市337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29家,是2016年的1.5倍;产值超10亿元企业8家,并有1家企业产值超百亿元,实现界首市乃至阜阳市历史新突破,并有31家民营企业在 “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上市。 减负松绑,增添发展活力。界首市委、市政府坚持问计问需于民营企业,对民营企业提出的有益的意见建议,积极吸纳落实,反映的困难问题,进行常态化交办、催办和督办,强化 “马上办” “现场办”。围绕开展“四送一服双联”活动,进一步落实落细市领导联系包保机制,对全市 “四上”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指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扶持政策,进一步当好消除企业发展桎梏的 “服务员”、倾听发展 “知心人”、解决问题的“帮扶人”。 深化落实 “放管服”改革,打破各种隐形门槛,打通政策落地 “最后一公里”,在全省率先探索 “行政审批事项一套标准办理”,设立 “一门通办”窗口、 “一网一中心”,创造性建立 “一会商办”、一枚印章管到底、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一证到手六证齐发、容缺审批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比如,推行容缺受理,对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实行边补正补齐材料,边受理办理的 “绿色通道”。通过改革,在工程建设领域,将审批时间压缩到了40个工作日,申请材料从261件精简到17件,办理时间从264个工作日压缩到1个工作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