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六院:保护利用同施力 精神赋能促发展
■ 中国工业报 杨 静 第五届中国工业文化高峰论坛上月在长春举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 (以下简称航天六院)党委副书记栾希亭作主旨演讲表示,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自2019年12月入选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以来,六院在保护利用、赋能单位发展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以国家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为抓手 航天六院是我国唯一集导弹武器和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大型专业研究院。其前身为第七机械工业部067基地。在“三线建设”中,周恩来总理指示,将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建设作为国家抢建工程,邓小平同志在天水听取汇报后提出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在陕西凤县定点。067基地1965年在陕西凤县选址建设,是我国 “三线建设”时期唯一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也是我国航天系统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 宏伟壮丽的航天液体动力事业选定了红光沟,红光沟成就了航天六院人的梦想与追求。早期的067人在红光沟拓荒建设,艰苦奋斗,拼搏奉献,把曾经偏僻荒凉的红光沟建成亚洲最大的常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形成了“一条红光沟,两代发动机,三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拥有四个核心区,应用于弹、箭、星、船、器五大领域”的事业格局,充分体现了旧址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价值和时代价值。 院党委把做好旧址保护利用、赋能航天事业发展提高到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弘扬航天精神、促进航天强国建设的高度进行安排和部署。在旧址保护利用工作中,我们坚持 “两手抓”,一手抓以核心物项为代表的旧建筑的保护,一手抓红光沟时期精神文化成果的挖掘整理,为文化赋能开辟了新渠道。在工业文化和航天精神的滋养下,老一代067人及其继承者从红光沟到西安,他们心怀伟大梦想,接续迎难前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圆满完成了以 “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新工程、北斗导航为代表的国家重大工程,让 “长征” “神舟” “嫦娥” “天宫” “天问”等,一次次进入公众视线,一次次刷新中国高度,不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且培养和造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继2019年12月入选国家工业遗产名录之后,2020年4月,先后被授予全省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和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0年9月,分别被授予航天精神教育基地和全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从而使旧址的赋能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和社会研学功能在更大范围得到有效发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以传承研制经验和优良作风为重点 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是我国三线建设的杰作,也是067人勇于攀登航天液体动力技术高峰的见证。上世纪60年代中期,在 “准备战争早打、大打”的思想指导下建设067基地,大干快上是第一位的,生活是第二位的。老一辈067人为了争取时间,肩负两项重任奋力拼搏,他们边建设边开展科研生产,使067基地成为全国航天系统第一个建成投产的三线基地。 面对重重困难和紧迫的研制进度,067人知难而进、锲而不舍,攻克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中频振动等世界性难题。他们在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红光沟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液体火箭发动机,其中远程运载火箭一级发动机获得国家金质奖,姿态控制发动机获得国家银质奖,在红光沟开启研制历程的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2018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以弘扬工业文化和航天精神为主旨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老一代067人在红光沟艰苦奋斗28年,在为我国航天事业和武器装备打造金牌发动机的峥嵘岁月里,孕育了航天精神的优良因子,培育并形成了以 “汇聚能量、推举梦想,先行一步、领先一路,踏实务实、纳新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航天液体动力文化。 航天液体动力文化是工业文化在航天领域的延续和深化,弘扬航天液体动力文化,就是实践工业文化为航天发展赋能的应有之义。老一代067人把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精神品质融入了红光沟的一山一水里,写在了旧址的一砖一瓦上。为了褒扬067人的精神,1990年底国家航空航天部特别授予067基地一面 “艰苦奋斗的楷模,无私奉献的榜样”的锦旗。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诞生于红光沟,而且历久弥新,仍然是鼓舞我们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院党委把旧址承载的精神文化梳理作为主线,贯穿了精神文化挖掘、人物故事整理、核心物项保护、特色课程建设等4项重点工作,其目的是把红光沟旧址打造成传承工业文化、弘扬航天精神的生动课堂。 院党委已经把红光沟航天六院旧址保护利用项目写入院 “十四五”规划,按照建设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园区的总体目标,制订了 “一轴、四核、六区”的总体建设规划,把 “一核心,两园区”作为建设国家级航天精神文化园区一期工程。一期工程中的红光沟航天精神展览馆已于2021年1月份全面开工建设,现在已经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