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 我国开启市场化控温排放新历程
■ 中国工业报 余 娜 历经十年试点,全国碳市场终于鸣锣开市。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以下简称 “全国碳市场”)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鸣锣开市。伴随全国碳市场开市,中国正式开启了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市场化手段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历程,碳交易体系从地方试点正式走向全国,交易体量和活跃度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选择此时启动,确实是一个较好的时间点,当双碳目标纳入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所有行业都进入时,预计碳排放覆盖的配额将达到80亿吨。届时,钢铁、水泥、化工行业都将是大户。”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家海接受中国工业报采访时分析。 发电行业先行先试 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全国碳市场首批纳入交易的2225家发电企业几乎涵盖了我国全部火力发电企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超过40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1/3以上。有机构预测,今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到 “十四五”末,交易额有望超千亿元。碳市场倒逼经济绿色转型,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行业或迎全新发展机遇。 2011年10月以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广东、湖北、深圳7省市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 “地方试点从2013年6月先后启动了交易。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为全国碳市场建设积累了经验。几个试点市场覆盖了电力、钢铁、水泥20多个行业近3000家重点排放单位,到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在7月14日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表示。 按照规划,继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行业后,未来还将逐步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及航空等高排放行业。 配额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碳配额的多寡直接影响碳交易价格,进而影响发电企业的发电量和成本。配额分配如何保证公正合理,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据悉,在配额分配上,企业可根据排放情况自行计算,得出应该获得的配额数量。在配额分配的具体方法上,目前配额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李瑾表示,全国碳市场交易的碳排放配额总量由碳市场覆盖范围、经济增长预期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等因素共同决定,目前发电行业碳配额主要采用行业基准线的方法进行核算。她表示,年底前2200多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将完成从配额分配、数据报告与核查到交易、履约、清缴等全流程。 据了解,碳排放数据的统计梳理对专业水平要求较高,工作量极其繁重。目前,生态环境部正在分行业完善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完善之后,或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面。 碳价有望逐步走高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首日迎来 “开门红”。 7月16日上午9点30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开盘价为48元/吨。开盘后2分钟,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截至当日收盘,碳配额最新价为51.23元/吨,涨幅为6.73%,均价为51.23元/吨。当天最高价为52.80元/吨,最低价为48元/吨。交易总量410.40万吨,交易总额为2.1亿元。 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 对于48元/吨的开盘价,不少专家向记者表示超出了预期。 袁家海表示有小惊喜:“我预计的碳价是30~40元/吨,48元/吨是试点碳市场中的较高价格。” 在其看来,目前的碳价水平与其造成的社会损害是不对称的,未来的碳价走势,一定会逐步提高。 “下一阶段,根据碳减排具体进度,有关部门将进一步调整配额收缩的幅度,实行总量控制机制。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的碳价也将向欧盟和美国的水平看齐。”袁家海说。 据赵英民介绍,从微观和近期来看,碳价主要由配额供需情况决定;从宏观和长远看,碳价由经济运行和行业发展总体状况和趋势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