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产业链谋创新 乳业发力做优做强
■ 中国工业报 马 艳 “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长达13年的时间里,包括乳业在内的食品行业经历了凤凰涅槃般的重生。在这个过程中,最大成果一是中国食品工业质量由大到强的提升,二是逐步消除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尤其是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在日前召开的2021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工信部主题日活动乳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对近年来乳制品行业的发展情况表示了肯定。 如何乘势而上,推动乳制品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也成为行业 “十四五”时期最为关注的问题。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围绕奶源基地建设及完善相关标准法规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推动乳制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科技推动行业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企业立于市场不败之地的法宝。对于乳制品行业来说,科技研发创新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要素是引领国产乳制品品牌崛起的重要推手。 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副司长李堂兵表示, “十三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乳制品行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二是知名度进一步提升,三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四是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 “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在科技的支撑下,行业共同努力的结果。”李堂兵说道。 借科技之力,中国乳制品行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但随着我国个性化、食品化、场景化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乳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宏表示,未来的实现路径是通过以科技为支撑的前瞻性母婴营养研究队列,通过持续完善的高分量、多组学的技术,结合人体健康的大数据来实现精准的营养干预,运用更多的新技术新概念来推动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全面升级和行业创新。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食品研究院院长刘振民则认为, “我国乳业发展要做到强和优,还需要根据产业链来配置创新链,科技界和产业界要深度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乳业发展。乳业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国内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快速成长十分重要。现在产业链的成员企业的问题是产品性能和参数不稳定,市场竞争力弱,科技界需要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里把成果转化加进去。” 完善奶源基地保障体系 乳制品行业高质量发展,奶源建设是重要的根基与保障。但目前我国奶源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了 “北奶南运,西奶东运”的现象。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李强表示,如果没有奶源作为行业发展的根基,将很难保障行业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也很难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 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常务副局长、哈尔滨商业大学副校长张守文教授认为,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特别是我国综合国力、财力、物力基础比较雄厚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奶源基地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现代奶牛种源基地建设、奶牛饲草饲料保障能力、以奶农为主的适度规模养殖发展、奶牛健康管理等。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常务副秘书长刘超建议,乳品加工企业和养殖企业应纵向联合,形成紧密的经济联合体,以降低养殖风险,保证加工企业奶源的供应,以产业链的优势增加双方的抗风险能力。都市型乳企、牧区草原型乳业要与农牧区乳业横向联合,叠加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同时,要响应 “一带一路”的号召,让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利用国际奶源的优势建立生产基地,特别是乳清粉、干酪、奶油生产。此外,企业还要向深加工业发展。 强化标准法规建设 高质量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标准做支撑。 “从原料、生产工艺到产品的各类配套标准来看,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国家营养标准体系已经接近国际水平,但随着‘健康中国’行动的推进,不同人群对于营养健康精准化、个性化的需求,对标准制修订工作也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目前现行标准体系不能够满足乳品向更高质量、更营养化转型发展的需要。”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爱东说道。 如何加强我国乳制品标准法规建设?刘爱东认为,一方面,要加强与乳品相关的安全标准,织牢食品安全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目前,国家卫健委正在积极推进这些工作,未来还会建立GB/T营养质量标准体系,以推进产品营养品质的提升。希望企业和行业多参与到标准制定工作中,加强母乳成分等基础研究,以加强标准的引领和创新驱动提升整个产品品质,促进产业升级。”刘爱东说道。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司处长刘晓毅表示,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按照国家“四个最严”要求,塑造公平的营商环境。在工作细节上,政府监管部门要落实国务院精神,及时落实生产许可法规相关文件的制修工作,指导行业企业生产。如及时出台婴配注册问答,指导企业在适应新国标的过程中,在可行性的情况下顺利通过注册。“完善法规体系助力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创新驱动。要全面科学地理解最严谨的标准,而不要让最严的标准束缚了创新,尤其是制约乳制品行业的创新。” 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公司高级副总裁杨国超建议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