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界首产业培育出实招求实效
■ 孙刚 安再祥 近年来,安徽界首市坚持 “产业兴城、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持续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为中心,加大产业培育,充分发挥龙头牵引作用,产业加速集聚,转型动力持续增强,工业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全市产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走出了安徽县域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特色发展 实施产业链培育 坚持特色发展,实施产业链培育。坚持 “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原则,突出特色产业培育的战略定位,确定了 “抓特色、抓集群”的优势产业链培育,打造再生铅、再生铝、再生塑料循环特色产业三大板块,形成了国内链条最长、最完善的循环利用产业集群。为此,招商引资重点和培育重心,围绕缺什么补什么,进行 “求差、找点、补链、强链”,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差异化发展。 目前,全市培育并拥有的循环经济特色规模以上企业150余家,占全市规上企业数目的近一半,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现产值505.5亿元,占全市产值72.9%,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循环经济获批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县级市。近年来,先后获批 “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国家涉重金属类危废产品集中处置利用基地” “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 “全国区域性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 “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国家绿色园区” “消费品工业 ‘三品’战略示范城市”等20余项国家级荣誉。 “十四五”期间,特色产业链培育将锂电回收、新能源电池、汽车回收拆解、新能源汽车制造方向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大力引进投资额度大、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优质新能源、新材料项目和行业领军企业,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引进一个、形成一链、壮大一片。 创新驱动 实施高值化培育 坚持创新驱动,实施高值化培育。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树立创新无处不在,创新人人可为的意识。服务企业培育壮大过程中坚持 “四问工作法”——一问:行业内最优秀的标杆企业是谁?二问:产业内最优秀的产业集群在哪?三问:领域内最顶尖的专家是谁?四问:领域内最优秀的科研团队在哪?积极引导企业建立 “五个一”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即拥有一个研发中心,一个研发团队,一定的研发投入,一个以上在研项目,一个以上产学研合作单位,从而保证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工作中有机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的支撑。 “十三五”期间,支持近百家企业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科院等100余所知名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350个,集聚形成一批优质科研成果,建成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余家,全市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近500项。截至2020年底,全市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99家,建成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获得国家科技荣誉20余项。1家国家创新型企业,1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省创新型企业,120家省科技型企业。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5家、示范企业3家,培育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3家。成功跻身 “百城百园”行动计划,入选 “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67件,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专利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荣获首批国家创新型县 (市),上榜 “中国创新百强县”。 夯实平台 实施载体化培育 坚持夯实平台,实施载体化培育。着力抓好企业创新平台梯次培育,加快推动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发展载体平台能力建设,完善平台体制机制建设,推动企业培育发展平台实现更好更快更多发展。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高铁全覆盖”机遇,建设上海、北京、深圳、合肥等离岸科创中心,搭建企业 “走出去、请进来”的创新资源集聚平台,成为全省首个在上海设立离岸科创中心的县 (市),成立省科技融资担保公司首家县级分公司,设立全省首个县域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坚持以国家级高新区为统领,积极构建“159”发展格局,构建1个以科技研发、总部经济为重点的科创城,5个主导产业鲜明、高新技术企业集聚的科技园、9个为科技园作产业配套的双创园的 “159”空间发展格局,加快各园区之间的产业配套和相互支撑,完善产业上下游链条,提高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 构建产业发展优质创新平台,目前界首市共创建3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 (实验室)7个,12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建成院士工作站8家,博士后工作站10家。全市拥有70余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家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3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1家国家级服务中小企业示范平台),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各1家。 产业提升 实施梯次化培育 坚持产业提升,实施梯次化培育。建立“个转企-双创-高成长性小微企业-规上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单项冠军小巨人-领航企业”梯次培育路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产业,壮大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三大体系,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每个培育阶段均给予政策扶持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着力引导发展关键技术突破,提升产业层次,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产业培育,支持 “个转企” “小升规” “规改股” “股上市”,专门出台规下企业培育入库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大力实施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打造细分市场领域的 “单打冠军” “行业小巨人”。 目前,获批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3家,且3家企业均上榜工信部建议支持名单,省 “专精特新”企业31家,阜阳市级 “专精特新”企业近100家;大企业抓“13581”龙头培育,以进入阜阳市龙头培育企业为重点、应税销售前10强企业为支撑,分级推动入库培育企业迈上10亿元、30亿元、50亿元、80亿元、100亿元新台阶,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百亿工业企业,领跑阜阳。 创优环境 实施服务型培育 坚持创优环境,实施服务型培育。一是努力构建 “亲” “清”新型政商关系。坚持经济工作的重心是企业服务,企业培育服务理念是企业需要时,立马出现,企业不需要时,远在天边的企业服务理念,支持不指导,帮忙不添乱。二是持续开展 “四送一服双联”。创造性开展 “进访惠聚” “三个在企” “两个问计”等活动,解决企业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助推企业在逆势中反弹、在趋冷中回暖、在下滑中攀升。三是开展企业家 “进高校、出国门”活动。与上海交大联合举办工信部中小企业领军人才创新引领界首班培训,系全国县级首次举办。四是突出政策服务。鼓励企业参与涉企涉产业政策规划制定,持续完善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1+X+Y”政策体系。 近年来,先后出台 《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增长的意见》 《界首市科技创新资助奖励暂行办法》 《界首市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 《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 《支持5G发展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若干政策》等文件10余项政策,界首市本级财政每年专门列支5亿元扶持资金,专门支持企业发展,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