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百年巨变 踏寻工业足迹 学好“四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
■ 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徐金宝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 《学好 “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文章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重点学习党史,同时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在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学习党史与学习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深刻的内在统一关系、学好“四史”的重要意义和伟大目标。 党史是贯穿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灵魂,在举国上下庆祝建党100周年之际,以学习党史为政治引领,在全社会推动学好“四史”,对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认真学好 “四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促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至关重要。 一、中国工业史是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工业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改善民生的主战场。我国从一个工业基础极为薄弱、工业体系不健全的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世界制造第一大国,党的领导始终是我国工业化的坚强保障。在这一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化的伟大过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战略、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工业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工业精神、工业文化。认真总结、深入挖掘、广泛传播、大力弘扬,势在必行。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工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和政治引领作用。国家战略关系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科研单位和工业企业勇担使命,当仁不让。当年,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航天前辈们坚定航天报国的信念,孕育出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协同攻关、求实创新、永攀高峰的 “两弹一星精神”;为甩掉贫油的帽子, “铁人”王进喜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谱写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 “大庆精神”等等。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按照唯物辩证法,认真吸收民族工业企业的优秀精神文化。一大批民族工业企业在新中国建立后,焕发新的生机,工业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且与时俱进,发扬光大。中国在西方企业家讲 “社会责任”的时候,我们的先贤讲内修内省,讲家国情怀,具有更多的企业家个人精神追求,又何尝不是优秀的工业文化呢。同仁堂 “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是中国企业内修内省的代表, “两个必不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诚信”要求高度一致,正在大力弘扬。创办大生纱厂、开创我国机器纺纱的爱国实业家张謇造福乡里、实业报国的家国情怀,引无数企业家竞相仿效。1934年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的爱国实业家创始人之一化学家侯德榜,亲笔书写四大信条: “在原则上绝对的相信科学,在事业上积极的发展实业,在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在精神上以能服务社会为最大光荣。”企业家个人精神追求,要成为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关键在于制度化、可执行、可传承。相信新一代工业企业家必能中西合璧,传承创新。 第三,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必须尊重广大工业企业的创造性。广大工业企业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企施策,积极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工业企业精神,也都是我国工业文化的瑰宝。创立于1964年、手工打造全国第一台客车底盘的江淮汽车,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 “沉稳抗压、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甘愿奉献”的 “底盘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贡献原煤2.4亿吨的阳泉三矿,孕育了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 “硬骨头精神”。 二、推进工业文化发展,提升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部署,联合发布 《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 (2021~2025年)》 (以下简称 “实施方案”)。这是更好发挥工业文化在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中的支撑作用的具体举措,在当前全党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之际,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实事。 “实施方案”从 “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等方面明确了指导思想,强调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把工业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弘扬中国工业精神,促进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满足并引领人民群众文化需要,推动形成工业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8个方面的 “重点任务”,包括弘扬工业文化价值内涵,促进工业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工业旅游创新发展,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提高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完善工业博物馆体系,加大传播与交流,健全工业文化发展体系等。 工业是强国之本,创新是发展之基,文化是民族之魂。中国工业报作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权威主流媒体,在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关心支持下,积极促进工业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参与了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工业遗产画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持的 《中国工业史》编撰工作。无论是 “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还是大庆油田、高铁、5G,每一次突破和跨越,背后无不是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在发挥巨大的作用。毫无疑问,大力发展工业文化是提升中国工业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的支撑。当前,中国正处在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中国工业从 “比较优势”向 “竞争优势”的转变,加速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都对中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大力发展工业文化责无旁贷。 三、 中国工业报社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突破,抓出成效。 一是深入挖掘工业文化内涵,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宣传推介。2019年中国工业报社在江苏省镇江市成功主办了 “2019首届工业文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工业遗产保护峰会”,今年为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近日联合印发的 “实施方案”精神,拟定于8月份举办 “第二届工业文化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积极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结合,促进工业、科技、文化融合,打造工业旅游品牌影响力。论坛同期还将举办 “2020魅力工业旅游暨 ‘五粮液杯’短视频大赛”发布活动。 二是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业文化与设计周刊要把 “讲好中国工业故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编辑方针,策划优先,组织好重大选题,宣传典型人物,弘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诚信精神等,依托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国际工业文化交流合作,促进工业文化走出去,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工业形象。 三是推动工业旅游创新发展与开展工业文化教育实践相结合。围绕工业、科技、文旅融合主题,与有关科技机构合作,推出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发挥工业文化研学教育功能;组织大国工匠、工程师、企业家进讲堂,促进产教融合,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工业文化氛围。 四是坚持党管媒体,加强组织保障。吸收社会化媒体的经验,比如MCN组织机制,提高工业文化宣传的能力和水平。 学好 “四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作出贡献,我们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强不息,凝心聚力,我们必能从胜利走向胜利。 (本文为徐金宝在中国工业报社党委中心组学党史扩大会议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