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索系统SOLIDWORKS平台业绩暴增的背后
■ 周宝冰 云端收入的大幅增长,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2020年Q1,达索系统SOLID-WOKS云端收入比2019年整年都要高,延续该增长势头,2020年Q2的收入是Q1的两倍,Q3是Q2的两倍,Q4是Q3的1倍多。而根据2021年Q1在云端收入的预测,今年将比2020年增长6~7倍。 这是达索系统SOLIDWORKS首席执行官GianPaoloBassi近日向中国工业报透露的数据。在接受采访时他指出,虽然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但整体来说SOLIDWORKS还是保持整体2%的业务增长。疫情让企业了解到线上协作交流的重要性,但 “无论有无疫情,云端都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达索系统的 “云化”之路始于2012年。2015年,公司推出基于云的3DEXPERIENCE平台,其后,其新产品均基于云端开发。目前,达索系统所有产品已实现云服务提供。2020年初,3DEXPERIENCEWORKS解决方案上市,意味着达索系统SOLIDWORKS实现全部在线。该方案包括5大领域:设计与工程、仿真、生产与制造、数据管理,以及市场与销售。 因此,2020年,SOLIDWOKS的策略就是“平台为先”,公司战略从产品思维向平台思维过渡,逐步帮助现有客户或者是未来的客户从目前的桌面应用迁移到云端。在全球,SOLID-WORKS有超过100万家客户,因此这个迁移将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GianPaoloBassi介绍,以 “平台为先”为宗旨,公司给客户提供三种云化路线:一是客户从桌面版SOLIDWORKS连到云端,可以继续使用桌面版,也能享受云端的服务。二是从桌面升级到云平台,后者除了具备SOLIDWORKS原有功能以外,也包含数据管理、协同作业与未来设计的工具,这就是 3DEXPERIENCEWORKS。三是直接使用纯云端的应用,称之为FutureofDesign,该产品不需要任何安装。 对于已经本地化应用的企业而言,研发设计类工具是昂贵的资产。为了促进云端的迁移,SOLIDWORKS采用了几种策略: 一是推出了一个接口 “连接器” (Power-By),不仅保障了原有桌面系统的数据模型、底层核心技术与云端的无缝连接,还实现了与CATIA模型的打通,以及其他异构CAD的协同设计。 二是客户连接到平台以后,可以用到很多达索系统的其他角色和应用。比如高端分析,首先能够降低使用成本;其次,在国内,客户能够接触到全国将近80位世界级的专家,也就是社群。 三是不断迭代和创新云端产品。纯云端应用从原有的3DCreator、3DSculptor,扩展到钣金、焊件、模具以及产品交流工具等。2021年SOLIDWORKS又发布了两种新的功能,即3DEXPERIENCESOLIDWORKSforMakers,主要针对创客用户;另外一个是3DEXPERI-ENCEMakersforStudents,以极低的价格提供给在校生进行云端设计。 而在产品发展方向上,除了加强云端应用的开发,SOLIDWORKS在仿真产品线中,加强了很多与多学科相关的功能,比如流体、电磁仿真等相关的应用。同时,还延伸产品线到制造,包含到ERP相关的功能,如针对车间制造和订单管理等。 尽管3DEXPERIENCEWORKS平台上所有的应用、知识、数据都是打通、融合的,没有任何障碍,但GianPaoloBassi强调: “无论是本地应用和云应用,我们给客户弹性选择的空间,顺势而为。” 当问到关于上云涉及的合规、数据安全等问题时,达索系统SOLIDWORKS大中华区销售副总裁吴俊杰表示:本质上,这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但更是一个人或企业如何接受未来,了解趋势,怎么去面对的问题。因为未来的制造业,云是不可以逃避的。 与此同时,SOLIDWORKS在国内所面临的也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策略问题。 “向3DE(3DEXPERIENCE)转型,需要打造一个方法论,让我们在业界能够成为云的专家。”吴俊杰说。当然,这个方法论,既包括中国团队与渠道的转型,也包括面向中国客户的策略。 一般认为,研发工具软件上云在工业互联网(IIoT)正式官宣之前就已经开始,初期主要是成本驱动,其原因主要是云计算所具有的资源池化、弹性供给、按需付费等,能大幅降低企业研发软件的购置成本,同时提高研发效率。 当我们说工业软件,很多时候在说研发工具类软件。全球范围包括中国在内,显然达索系统、西门子数字化工业软件、PTC以及欧特克等目前具有各自的市场优势。中国自主品牌如CAXA、中望、华天软件、安世亚太等正在崛起。尽管市场占有率虽然不尽相同,但相同的一点是,在IIoT启动之前,软件的云化之路已经先后展开。 工业互联网进一步推动了研发业务上云的进程,尤其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意义重大。今天,没有人再去探讨是否上云这一问题,即使有,也不是技术或产业趋势的维度了。因此,在云服务仍将保持旺盛需求之时,工业软件产业,如何尽最大力量挖掘工业合作场景,沉淀技术与知识,创新技术路线,与此同时,也借鉴领先者的经验,师之所长,抓住政策与市场的窗口期,尤显紧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