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樱桃红了,高铁通了
——那个毛主席 “点赞”过的村庄
■ 新华社记者 栗建昌 杨文 张力元 东一块、西一块、碗一块、瓢一块。20世纪50年代初,沂蒙山深处的厉家寨村七沟八梁上,零星散落着些许薄田,村里因 “三根棍”而出名:年少一根棍放羊,成年一根棍放牛,老年一根棍要饭。 1955年起,厉家寨人移山填谷、劈岭造田,实现粮食丰收。 昔日整山治水,如今栽上了 “喝山泉水的大樱桃”,还成了有名的樱桃村。高铁也开进这里,乡村振兴提速向前。 一把镢头一张锨 “敢教日月换新天” 厉家寨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坪上镇,处于三山五岭两河之间。昔日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星散,往往十几块地才能凑成一亩,粮食亩产量不足百斤。 老人们常说,曾经的厉家寨村,是 “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的稀粥照月亮。” 穷则思变,新中国成立后,厉家寨人决心和贫困斗争。 1950年7月的一天,厉家寨村的村民厉月举从地里拔出花生秧,反复端详,苗黄根稀,摸一把土壤,土层只有2寸厚。 “根深才能叶茂,能不能把土地深翻,加深土层?” 1951年一开春,厉月举开始深翻地试验。当年秋收,试验田多收了花生30斤。1952年,他继续深翻地试验,获得了小麦亩产400多斤的好收成。 深翻地经验很快在村里推广开,家家户户生活有了保障。 但厉家寨人并不满足。他们提出开山劈岭,凿岭填沟,誓要改变恶劣的自然面貌。 一双手、两个肩,一把镢头、一张锨。没有大块土地,就削梁填沟垫沙滩;为扩大水浇地,就竖水横流把田灌。通过深翻地、修梯田以及一系列水利工程,厉家寨村实现粮食丰收。 1955年底办起大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后,第一年每亩平均产粮500多斤。 1957年,厉家寨村整修高标准农田3000多亩,削平11个岭头,填平300道沟。 整山治水后的厉家寨村,成了当时全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先后吸引了全国各地50多万人参观。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主席读到讲述厉家寨村的报告,挥笔写下 “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批语。 接过 “愚公”开山镐 山村引来大樱桃 “市场经济时代,只依靠传统农业,肯定富不了。”担任过村党支部书记的厉月钦有想法,他看上了烟台的大樱桃。厉家寨村背风向阳,属于近海气候,适宜大樱桃生长。 2003年,厉月钦种的2亩樱桃,每斤卖到了5元,让抱着观望态度的庄稼人很是惊讶。“刨去成本1亩地就挣了3000元,在村里当时可了不得。”厉月钦说。 如今,18个村樱桃连片种植面积超过2.6万亩。2016年,厉家寨村还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 “中国樱桃第一村”。 距厉家寨村不远的大山空村,60岁的张传香正在调节樱桃大棚里的温度和湿度。一亩的大棚中,绿叶中串串樱桃,红黄相间,煞是喜人。 2020年6月,村党支部领办的厉家寨樱桃种植合作社,预计每年给村集体带来超百万元收入,其中30%以上用于给村民分红。 高铁开进厉家寨 乡村振兴不停歇 春分刚过,棚里的樱桃渐次熟了,山上的樱桃开始挂果。山脚下10多栋新建的居民楼,成为厉家寨人的新家园。 厉月钦说,2017年,村里搞了新农村建设,厉家寨村彻底改变了面貌。 2019年11月,高铁开进了沂蒙山, “厉家寨站”成为沿线上唯一一个用村庄命名的高铁站。 厉明聪说,如今搭上高铁快运,当天下午采摘的樱桃,第二天就能送到沿线城市,再也不用为樱桃的销路发愁了。 厉家寨人也开始在樱桃科研上做文章。合作社投资建起了厉家寨樱桃科技示范园和大樱桃种植加工工程研究中心,研究新品种培育和推广示范。 合作社理事长滕厚玉不定期请来国内专家,给大家讲授引种、育苗、推广,新品种开始不断扩展。同时注册原产地商标,统一使用。 果品深加工已经起步。樱桃酒、樱桃果汁、樱桃果脯等樱桃深加工及其创新产品,已经走入市场。 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搞起了高铁采摘游,直播电商也助力沂蒙山区增收致富。2019年,“厉家寨樱桃”线上线下共销售1200多万斤,销售收入2.4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