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迎高光时刻 两轮产业上演速度与理性
■ 中国工业报 郭俐君 如果说上一次突如其来的繁华滋生出些许浮躁与狂热,此次两轮产业重返高光时刻后的姿态更倾向于从容与笃定。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自行车出口海关数据为11亿美元,这是中国自行车产业自1995年以来首次单季度突破10亿美元大关。 在该数据公开之前,市场情绪早已进入沸点状态。现货被一扫而光、部分订单排到了明年年底、企业已满负荷生产数月、集装箱费用暴涨4倍……此轮中国自行车海外销售再度 “爆单”的迹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年由共享单车带来的盛宴以及随之而来昙花般短暂的花期。 当年被资本裹挟着一路狂奔的刺激与迷茫,那种虚胖过后自云端急速坠落的痛楚与惊愕,让两轮产业对于市场法则萌生了更深的敬畏。在接下来的一段低谷期,两轮产业静下心来重新反思和审视自己,定战略、练内功、蓄新能…… 凡事没有捷径可走,但蛰伏之后的逆袭总是令人惊艳的。更重要的是,这一季的花开,是正本清源、守正出新后的顺理成章,格外令人期待。 高点上的惊喜与理性 资本的嗅觉往往最灵敏。近期以来,自行车概念股持续走强,这显然得益于行业接踵而来的亮眼数据——今年行业收入将突破3600亿元,同比增长10%,海外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势头。大好形势之下,自行车板块的六只成分股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亦全部实现正增长。 “自行车行业持续回暖的背后,是需求的强劲增长。疫情影响之下民众的出行习惯改变,外卖、共享经济等产业的发展催化,都让行业发展超预期。”中国自行车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文玉坦言,随着内地疫情缓解,中国的复工复产走在世界前列,全世界都在向中国进口自行车。 的确,中国拥有从零部件到组装整车的完整产业链,凸显的价格优势、齐全的产业链、多渠道的市场拓展、及时快捷的响应效率叠加,助力自行车顺利 “出海”。目前,中国出口的自行车占世界市场份额70%以上。 “2016年欧洲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零部件总价值约10亿欧元,到2019年已增至15亿欧元。”欧洲自行车工业联合会主席艾哈德·布切尔提供的数字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近几年来,中国的自行车产业通过不断融入新材料、新能源、互联网和大数据等元素,发展迅速。中国自行车行业正朝着集群化、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从大规模代工生产向品牌化与差异化转变、从产品供给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从传统的生产型企业向生产与服务并重转变。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 ‘智’造的竞争力,推动产品结构加快向更优形态演进。”中国自行车协会理事长刘素文认为,中国企业在技术、产能、服务等层面的磨砺与积累,使得中国自行车产业有底气、有自信、有实力应对国内外猛增的需求。据其介绍,中国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目前累计出口已超过10亿辆,进入了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自2019年新国标实施后,受益于新车替换潮,自行车的国内市场亦前景乐观。加之5G时代带来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共享经济、外卖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动自行车利好频频。广东省自行车电动车行业协会会长刘春生预计,今年产业规模相比去年有望上涨三成。 “今年永久自行车的销售量增长了71%,童车增长102%,电动车增长了22%,利润增加80%。尤其是 ‘双十一’,我们一天有近20万的销量。”从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颜奕鸣分享的数据,我们能感受到本土企业的蓬勃生机。 郭文玉表示,疫情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整个世界的出行方式和消费文化,自行车的红火将持续一段比较长久的时间。 热度是否如实反映了硬币的两面?大热之下,行业是否需要适度降温? 有分析人士认为,行业低毛利的问题始终存在,对于重资产企业来说,薄利多销只能维持基本生产。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健康长远发展。此外,当前国际疫情防控的难度增大,外部需求潜力和不确定性互相叠加,行业出口还应保持谨慎态度,不宜过度乐观。 “今年的情况,我个人认为25%是由于需求量提升,25%是由于年初踩刹车了,25%是由于大家的恐慌,当然还有25%是由于疫情东南亚工厂关闭的影响。所以整个面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厉害。”宁波巨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郑有武认为,利好局面显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各企业要根据实际情况审慎布局,理性应对。 数据显示,7月全国新增注册自行车生产企业18538家,8月至10月分别增加15540家、15730家、11024家。如此庞大的新进入者,将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值得期待。 新格局的压力与动力 全新的市场环境让构建国际合作共赢新格局成为必然,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卓越的中国企业被推到了关键位置。 “预计2020年底,欧洲从中国进口的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零部件总价值将达到18亿~20亿欧元。”艾哈德·布切尔指出,这意味着从中国进口的零部件价值将不断上升,缩短交货期和建立负责任的供应链显得至关重要。 对此,迪卡侬工业采购中心自行车部门采购供应链总监迪迪埃·莫雷奥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旺盛的需求和受限制的工业产能之间的差距将会增加零部件供应链的压力,这对于中国企业是压力也是动力。 “包括广东省自行车产区普遍出现产能不足、供应链吃紧的问题。自3月份开工后到现在都处于供应非常紧张的状态,包括中间核心零部件的紧缺,变速器交期排到一年以后,所以出现了很多新的供应链问题。”刘春生如是说。 欧洲自行车协会首席执行官凯文·梅恩认为,中欧自行车产业合作前景取决于产品附加值,中国企业需要精准把握,提升在产品可追溯性、回收利用,以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 “自行车行业要主动适应疫后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经济结构重塑、创新版图重构的新趋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推动全产业链高端轻量、节能环保、智能网联的基础研究、场景应用及市场开拓。”刘素文认为,目前自行车产品中高端化趋势明显,千元以上自行车产量连年增长,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具体来看,2019年,高端运动型自行车销量增长20%;骨干企业中高端产品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千元车占总产量的比重已达13.7%;以锂电电动自行车为代表的高端产品,占电动自行车总产量的比例为13.8%。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未来三年锂电池电动自行车产量的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理事长刘宝生提供的数据表明,电动自行车对锂电池的需求将迎来井喷,到2022年,需求量或将较2019年增长三倍多,这将助推两轮行业加速转型。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张崇和认为,自行车行业产业链广、市场规模大、全球化程度高,要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有所作为。要坚持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精准靶向攻关,补齐标准专利短板。要创造新业态、新模式、新市场、新消费,着力推动模式业态创新。要加大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据介绍, “十四五”时期,中国自行车行业将把高能效锂电池安全技术列为要实现突破的重点技术,同时将推动释放休闲健身和运动竞技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等产品的消费潜力。 产业链的重构与裂变 全球范围内新技术与新制造加快融合,不仅深刻影响着自行车产业生态和竞争格局,也让整个行业面临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产业链重构。这个产值近400亿美元的产业链该如何重构? “就整体来看,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较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自主创新任务仍然艰巨,智能制造能力仍较薄弱,产业规模与产业在全球业界的地位仍不匹配,品牌建设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培育任重道远。”刘素文认为,在这场大变局中,行业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藉由标准化、智能化、信息化实现转型,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 “今年是我们在数字化投入最多的一年,作为零件厂商我们大概投入了300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我觉得信息化、数字化是未来的核心部分。”郑有武坦言,巨隆目前的困扰是没有办法和客户形成更好的连接。 移动出行平台哈出行供给中心总经理程亮亦认为,新技术的引入将倒逼产业内其他产业生态伙伴不断升级,从而更匹配数智化要求,提升整体能力。 共享企业究竟给产业链带来了哪些价值?滴滴青桔试图通过其所倡导的健康、绿色、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来进行解答。 “从产业链来看,我们的共享产品极大丰富了这个产业的产品。共享企业对于产业链的重构改变,让我们一直谈的标准化、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可能。”滴滴青桔供应质量管理中心负责人姜锋云称,共享两轮业务的快速发展促使产品和运营需求不断细化,加速了传统制造企业的互联网化创新变革。 “目前自行车变速车系统等仍是 ‘卡脖子’技术,可喜的是,内地已出现一些年轻的企业在研发这部分技术。”刘春生认为,企业在关键技术上的主动行为,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作为最早开始投放电单车的平台,哈出行一直在寻求技术突破。今年3月份,哈推出了具有语音交互功能,搭载北斗高精度导航定位芯片的第五代助力电单车 “云起”,该产品被视为抢占共享电单车市场先机的重要产品之一。 “企业内生性的成长就是它价值链的输出。从产业链价值的设计到生产到后续的运维,共享单车也应有后市场,大家应该在共赢的情况下进行产业价值链的分享,推动行业从功能性时代迈入智能化时代。”哈出行认为这些恰恰是其深耕两轮的意义所在。 基于 “产业价值链是从原材料最终转化成产品服务于消费者的整体体系”这一认识,深圳市喜德盛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将重点聚焦于发展镁合金产业,并预备逐渐将其运用到中高端公路车、山路车、电助力车市场。 “要强调创新,要不断根据需求和社会需要进行创新,最终才能在这个产业链里实现自身价值。”宝岛车业集团总裁杨波认为,产业链和价值链重构的意义,在于让消费者找到更适合更经济更加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创造新的模式和新的品牌。 无论哪个层面的重构,主动适应疫后全球产业格局变化、经济结构重塑、创新版图重构的新趋势,以新思维规划新路径,加快构建行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都是两轮行业未来前行的方向。由此延伸,聚焦产品结构变化,加快推进产业协同、产业上下游融合、产业与相关领域跨界融合,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品牌价值,深化产业链、供应链的全球布局,提升双链抗风险能力,推动构建全球两轮出行产业命运共同体亦是题中应有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