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农机市场:保障粮食安全 蓄力谋划未来
编者按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重申 “六稳”的同时,政治局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六保”的提出体现了经济运行的底线思维,相比 “稳”, “保”强调的程度更深、力度更大,意味着 “六保”是所有政策的重中之重。其中与农机市场直接相关的就是 “保粮食能源安全”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推进,农业人口朝城镇人口的转化,农机作为劳动力节约型的工具,是实现保粮食能源安全的关键。而农机的生产和研发又必须确保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关键零部件上不要被国际市场卡脖子。新冠疫情暴露了世界市场存在的很多弱点,可以推测,即使在疫情结束后相当长时间内,仍应确保本国经济的自生能力,不过多依靠国际市场。这种调整,将倒逼我国农机完善产业链条、进一步实行自主研发,中国农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 王超安 受疫情、自然灾害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粮食安全或将面临大考。面对粮食安全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大力发展、使用高性能农业装备,是稳住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保障粮食安全:离不开农业机械技术保障 今年,全球粮食主产国面临减产的威胁。这种威胁主要来自于自然灾害、虫灾危害等方面。受疫情因素的影响,保障粮食安全的农业机械的供给和终端需求不得不延迟。 自然灾害方面,主要是受天气因素的影响。2020年部分区域出现严重的倒春寒、小麦条锈病等灾害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灾害,预期将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虫灾危害方面,主要是蝗虫、草地贪夜蛾灾害的影响。2020年2月,东非地区蝗灾正式爆发,席卷亚欧非数十个地区和国家。蝗虫所到之处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第一次蝗灾尚未得到根治,就在最近,第二次蝗灾再次袭击了非洲,专业机构表示,新的蝗灾规模是第一次蝗灾的20倍。去年,草地贪夜蛾首次入侵中国,目前已入侵20多个省份,实际危害面积达240万亩左右。 粮食出口方面,新冠疫情暴发后,为了保证本国粮食供应充足,近一个多月,先后有14个国家出台了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的政策。后续不排除会有更多国家加入限制或禁止粮食出口之列。 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提升,饭碗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从全球粮食安全看,在多种不利因素叠加、交织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世界粮食安全更加离不开高质量的农业机械化产品保障。机械化作业是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和虫灾的重要手段。尽管当前主要是受疫情控制进展影响,制约了产品的流通和使用,从世界粮食战略安全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农业机械产品仍会是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 发挥装备作用:全面提高粮食收成 实践证明农业机械的持续推广和应用,不仅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虫灾等能力,还提高了生产作业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障了农作物的丰产、增收。 一是减灾、抗灾作用突出。农业机械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了装备支撑,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农业机械加快了抢收抢种的速度,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能够缩短收获、种植时间,做到农作物早日颗粒归仓和准时化季节种植。根据区域农作物生长情况,能够采取节水灌溉、抽水灌溉、喷灌等措施,全力进行抗旱救灾。采取无人飞机、植保设备等实施规模化作业方式进行农药喷洒,有效预防、整治各种虫灾、作物疾病等,为农作物能够丰产丰收提供有力的装备保障。 二是生产作业效率提升明显。农业机械协同信息、工程、生物等技术集成,不断融合机艺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随着物联网、感应器、系统化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农业智能智慧化逐步得到实现,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的作用。大中型、中高端、复合式机型将传统的多道作业工序能够一次完成,缩小了耕作时间,全面提升了农田作业效率。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秸秆还田、节水灌溉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大面积应用,水、种、肥、药的利用率得到稳步提高。 三是农业生产劳动强度全面降低。农业机械的规模化运用,不断将更多的农田作业者解放出来,使农田作业者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不断提高。目前,农作物耕、种、管、收一体化生产中劳动强度比较大的环节,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替代。靠人工作业收获小麦,上世纪80年代每户需要半个多月以上,现在基本上一两天就能做到颗粒归仓。农耕文明得到不断提升,实现了由传统人力畜力为主的农耕文明向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精准农业、智慧农业方向不断升级和优化,更多的科学技术得到应用和推广。 着力谋划未来:加快发展布局等待突破 保障粮食安全,农业机械大有可为。疫情过后,农业机械有望迎来新一轮需求反弹。相关企业应做好能力提升、资源优化,通过品质持续提升、竞争能力培育、突破传统模式,以市场化布局应对全球化竞争,在保障粮食安全需求中实现自身新的发展目标。 全面提高产品品质。农机企业要尽快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与匹配,确保产品品质的持续性,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资源布局,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制造能力。加快推进突破动力换挡拖拉机、大型纵轴流收获机械、气力式精量播种机等产品核心技术及产业转化,抢占高端产业的制高点,不断改变农业装备部分产品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位置的现象。坚持机艺融合,提高产品可靠性。注重研发投入,尽早掌握关键材料、先进工艺等应用技术,不断优化铸造、焊接、热处理等基础工艺,进一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成果转化,从量的积累、点的突破积累为质的转变、系统集成。 持续优化营销模式。运用信息化技术,构筑线上线下协同、流通固定结合、长期短期同步的营销新模式,实施产品宣传、推广、销售等线上线下的并重互补。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优化深化同农事服务组织、农机合作社等客户关系管理,深化客户产品体验,增加客户粘性,持续提升满足用户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力和水平,做到比竞争对手提前一步发现机遇。 不断加强供应链协同。农机企业应根据目前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和堵点,加快数字化赋能,着力构建敏捷高效、有序运转的供应链体系。构建以需求为主体、利益为保障的主机企业、零部件企业协同,促进供应链跨专业、跨地域、跨环节的多维度共建、深层次合作。避免产业链制造环节脱节,建立健全供应链需求应急预案,适度提高关键、稀缺零部件及原材料库存。进一步打破制约产业发展的供应链瓶颈,从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和商业模式、管理全生命周期等维度,打造特殊条件下的多层级战略性零部件供应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