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浅层竞争 电动工具行业大有可为
编者按
电动工具行业作为我国电器装备制造业中的一个子行业,它似乎不属于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一环,因为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目前,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制造数量在全球占比很高,但是在价值创造方面却存在短板。近年来的国际贸易纠纷,以及今年的新冠疫情都对这个以出口为主的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行业发展面临桎梏。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看上去没有太高门槛的行业,却存在着让人疑惑的现象。为什么这样一个领域还能有众多的专利技术壁垒?为什么这样一个领域还有那么多的行业进入门槛?为什么其上下游供应链的要求那么高?这些都说明电动工具行业还大有文章可做。 我国电动工具行业要从 “大”迈向 “强”,关键是要有革命性和精益求精的思维,要想办法脱离既有桎梏,才可能开辟出新的空间。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企业。 ■ 中国工业报记者 李芳蕾 随着全球电动工具产业不断向中国转移,我国电动工具行业获得强劲发展动力,一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最主要的电动工具生产国。我国生产的电动工具大部分供外贸出口。近日,记者从国家海关总署了解到,2019年,我国手持式电动工具整机产品出口量达到2.64亿台,出口金额为82.42亿美元,这不是一个小数目。目前,全球使用的电动工具80%以上由中国生产。 大而不强浅层竞争 但是和许多其它产业一样,中国电动工具产业同样面临大而不强的问题。我国电动工具制造数量超过全球80%,但创造价值仅约35%。缺乏外资企业那样的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在制造工业级、专业级产品方面的数量少,行业研发体系和整体创新能力不足。 在前一轮的洗牌浪潮过后,有一批电动工具生产企业因为银行催贷和管理不善提前出了局,一些小作坊选择了歇业或者现金销售模式半歇业状态。原来处于中游的实力企业迅速由攻变守,缩短了战线,稳住阵脚观望。目前,行业中最为艰辛的就是那些欠着银行较多贷款的企业,本来就不多的市场份额仍被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一点点蚕食,企业疲于奔命,饥不择食。 从生产企业角度看,为了加快出货回笼资金,目前,我国一些电动工具企业主动出击借助批发商的影响力召开促销会,从最初的库房到后来的三星级酒店再到五星级酒店,订单量越来越少而招待的等级越来越高,产品的利润越来越薄。从电动工具批发商这个中间环节看,近几年的电子商务和快捷的物流派送、厂家直接与终端商户的订单严重打压其生存空间,以旧换新成为批发商重要利润来源。浅层竞争导致我国电动工具行业终端整体业绩下滑。 优胜劣汰强者环伺 电动工具市场的独特之处在于,许多主要参与者都被竞争对手收购,所以在该领域只留下了少数几家大型企业集团处于市场领导地位。目前,德国Bosch(博世)、中国香港的Techtronic(创科集团)、日本的Makita(牧田)、瑞典的Husqvarna(胡思华纳)等是行业领先品牌。 Bosch(博世)是全球较大的电动工具制造商,其业务分为四个部门:移动解决方案、工业技术、消费品、能源及建筑技术。Husq-varna是一家瑞典公司,是全球电动工具切割设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Husqvarna部门提供一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树木护理和园林绿化,如电锯和电动割草机。Makita是一家在电动工具领域家喻户晓的日本公司。他们拥有一个完整的无绳工具系列产品,包括螺丝刀、冲击扳手、旋转锤、角磨机、刨床和金属剪。Techtronic是多家知名电动工具品牌的母公司。他们将公司建立在四个战略之上:强大的品牌、创新的产品、杰出的人才和卓越的运营。 从以上巨头的业务范围可以看出,当今全球电动工具市场长期处于增长的态势,而专业工具仍是市场主流,每个巨头都有自己的拳头核心产品,甚至成为本企业的形象定位。 突破壁垒跨越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1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预计将实现增长逾74.4亿美元。据ZionMarketResearch的数据显示,到2018年底,全球电动工具市场规模已达到270亿美元左右。展望未来,到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360亿美元。这意味着行业预期复合年增长率为4.14%。我国电动工具行业虽然目前面临着暂时的困难,但是也不要太悲观。我们展望未来必须先理清现在。中国电动工具行业的发展必须突破以下三个壁垒。 突破技术壁垒。电动工具零部件必须符合下游客户对供应产品精度高、性能稳定、种类齐全等要求。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需要上游零部件制造企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经验丰富的工艺控制及稳定的技术员工队伍,同时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实时进行工艺流程的重新设计、改进。 突破合格供应商体系壁垒。电动工具零部件的质量高低和技术优劣直接影响到下游产品运行的效率和稳定性。目前,我国电动工具制造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电动工具制造企业对零部件的质量要求普遍高于一般行业标准。下游客户在选择零部件制造商时,一般需要经过合格供应商资质认定,对供应商的技术工艺水平、研发能力、产品质量、供货能力、企业信誉和财务状况等方面进行严格审定。 突破规模壁垒和多品种零部件供应壁垒。规模化运作能够使企业有效控制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并增强采购、研发、生产和销售等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电动工具制造商对长期合作供应商的生产规模要求较高,交货期往往较短,部分订单甚至要求零部件供应商三至五天内完成交货,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可实现快速、大批量、持续稳定的供货保障能力。 创新与精益求精是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自觉地运用各类新技术,不断提高产品和经营水平,是突破壁垒跨越发展的不二选择。中国电动工具的制造数量占比很高,但是价值创造却是短板,创造价值是中国企业突破和发展的出路, “品牌” “品质” “技术”是中国从电动工具制造大国走向电动工具制造强国之路上无法绕开的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