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聚焦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压力大 钢铁行业低碳发展势在必行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孟凡君 “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目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 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表示。2019年12月20日,由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主办、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和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承办、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协办、南京华电节能环保设备有限公司支持的中国节能协会冶金工业节能专业委员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并发布了《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 (2019)》 (以下简称 《报告》)。 房庆表示,目前,我国正面临资源与能源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和来自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及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也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 产业发展走出国际竞争 “舒适区”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介绍,当前,全球迎来第四次产业国际大转移,世界经济地理和产业分工格局面临重塑。随着亚洲板块整体崛起,全球经济呈现 “三足鼎立”格局,全球生产网络发生变化,产业链供应链从开放性 “全球模式”转向区域化 “俱乐部模式”,跨国公司布局供应链从成本考量转向成本与风险并重,生产基地布局从高度集中转向适度分散,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我国外迁速度加快。 《报告》显示,我国拥有强大国内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完整产业体系, “三大变革”有望率先在我国同步发生,带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我国迈向高收入国家行列是大概率事件,产业发展已经走出国际竞争 “舒适区”。 “十四五”时期,我国有望从中等收入国家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享受的WTO等优惠和差别待遇可能减少甚至取消,面临发达国家高精尖产业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产业的双重挤压。 “我国制造业面临人工成本上升快,地价高、上涨快,税费负担重,物流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科技创新差距大,生态环境倒逼等严峻挑战。”李新创强调。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成为大势所趋 房庆指出,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节能减排、低碳发展已成为各国共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2019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李新创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增幅先减缓后增加。2013~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总体保持增长,从2013年的41.69亿吨标准煤提高到2018年的46.40亿吨标准煤,2015~2016年两年低速增长后,2017~2018年两年增幅明显提高,2018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46.40亿吨标准煤。 《报告》认为,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对变化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2013~2018年,我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呈U字型变化,其中2016~2018年三年连续上升,而2015年下降到0.13,2018年重新回到0.50。李新创认为,“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费的增长依赖程度大幅提升。”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步伐加快。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2013年的67.4%迅速下降到2018年的59.0%,煤炭消费比重首次降低到60%以下。清洁能源消费占比从2013年的15.5%提升到2018年的22.1%,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加快。“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已是大势所趋。”李新创表示。 我国工业能源消费比重缓慢下降。长期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70%左右被工业部门所消耗。近年来,工业占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降低趋势,所占比重从2012年的70.8%下降到2017年的65.7%,下降5.1个百分点。 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压力仍然巨大 李新创认为,我国钢铁产业经济产出贡献大,资金密集、劳动密集、资源能源消耗量大、排放总量大,对土地、交通设施、水等公共资源的使用量大,社会管理成本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已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严防产能新增、推进联合重组以及探索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是重中之重。根据预计,2019年全年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553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0.36%。 2020年全年钢铁行业平均吨钢综合能耗550千克标准煤,同比下降0.54%。 李新创表示,根据国际钢铁节能低碳状况,从2018年分国别生产工艺来看,欧、美、印度等国家电炉钢占比60%左右,亚洲其他国家占比在20%~30%之间,我国比2017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但也仅为11.6%。我国电炉钢占比和欧美、日韩等传统钢铁强国相比,比例严重偏低,造成我国平均吨钢综合能耗指标和国外平均吨钢综合能耗指标相比,在结构用能上差距巨大。 《报告》显示,从我国吨钢综合能耗变化趋势来看,201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下降,达555.24kgce/t,同比降低了2.68%。但由于2018年粗钢产量同比增加了6.6%,总用能量增长3.75%,受生产规模扩大的影响,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压力仍然巨大。从我国钢铁主要生产工序能耗变化趋势来看,2018年和2017年相比,焦化工序能耗上升了5.2%,烧结工序能耗上升了0.21%,炼铁工序能耗上升了0.35%,转炉炼钢工序能耗升高了3.88%,电炉炼钢工序能耗下降了4.15%,轧钢工序能耗下降了4.52%。 “钢铁余热余能自发电变化方面,2019年我国钢铁企业平均自发电率49%。”李新创介绍。 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 李新创指出,我国钢铁超低排放势在必行,因此要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而非限期达标的强制排放标准是钢铁企业高质量发展的 “起点”。全国新建 (含搬迁)钢铁项目原则上要达到超低排放水平,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具体实施要点包括全流程(从原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方位 (有组织、无组织、清洁运输)、高质量完成 (重点项目一步到位、避免豆腐渣工程)。 李新创认为,目前,我国钢铁低碳发展呈现如下变化:一是从企业级到工序级的核算基于生产工序的碳平衡表、碳流图,可计量和追踪各工序碳排放有利于落实减排,具体体现在完整性、统一性、可获得性。二是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减排策略分析,采用自上而下方法偏重反映宏观经济指标,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差;采用自下而上方法,可量化企业减排成本,制定最优减排策略,指导企业建立内部碳定价机制。三是从 “数量”到 “质量”的评价,指标从 “数量”导向到 “质量”导向的转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具体体现在 “核心绩效指标、生态产业链指标、评价体系框架、从人工到信息化的钢铁生产全过程管控”等几个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