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出海”是未来重大装备主攻方向
——专访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
■ 中国工业报 余娜 邹洁 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处于龙头地位,从1983年7月12日 《国务院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 (以下简称110号文件)出台开始,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就被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此后35年间,经历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国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单机到成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10号文件明确提出前十年要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时机,引进技术,合作设计与制造若干套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成套装备,将最核心的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为后十年的经济振兴打下了牢固基础。”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对于重大技术装备,我认为相关主管单位,应站得高、看得远,要有完善的发展规划。结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要有系统设计,组织优势力量有层次有步骤地逐步推进。未来重大技术装备发展的方向,将是上天、入地和出海。” 这位88岁高龄的重大装备资深专家,不仅是30多年前国务院110号文件决策讨论会的参加者,更是30多年来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亲历者。在其看来,上天有 “神舟”,下海有 “蛟龙”,入地有 “掘进”,这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国产化的成功之道。 先军后民奠定发展根基 董必钦几十年传奇的 “革命历程”,起始于军工生涯,曾从事国防尖端军工产品研发的组织管理工作,并参与国家 “两弹一星”等多项战略工程。 董必钦撰写的 《从天上到地下》中提到,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着手进行地核试验的各项工作。第一台大口径硬岩竖井钻机 “九二钻机”研制完成,在我国地核试验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充当了 “开路先锋”。为了加速推进国防现代化,满足大当量核装置的试验需求,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从国外引进了竖井施工专用设备,通过组织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大联合,对进口设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最终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例如,我国自主创新研制的刀具比原九二钻机刀具的使用寿命提高了5倍,井深1米刀具的耗资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达到并超过了进口同类型产品的先进水平,胜利完成了我国地核试验的多项任务。 上世纪60年代,我国为加速加快航天事业的发展,决定在山西太原和四川西昌兴建两个发射基地。发射塔架是航天发射基地的关键装备,为此,国防科委、机械部联合召开会议,最终此任务以太原重机厂为主,组织8个企业和科研院所参加,经过三年的奋战,到1979年上半年圆满完成任务,1982年通过国家验收。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的全系列发射塔架和设备,绝大部分均是这些单位提供的。年均发射从2~3次到15次以上,创造了众多辉煌战绩,2018年我国航天发射数量位居世界之首,西昌发射基地创造年度17战17捷的历史之最。 重大工程打通国产化路径 从20世纪80年代起,董必钦的工作重点由军转民,先后参加与主持过大型露天矿开采成套装备、大型火电厂设备、高压输电设备、石油及石化装备、宝钢二期工程成套装备、北煤南运工程、三峡枢纽水利水电工程、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装备、印刷专项和南水北调工程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 对于这一时期的经历,受访时董必钦多次向记者强调,能源工程是国家重大工程的生命线。 “我一辈子和能源打交道,和装备打交道。”董必钦说, “小平同志为了引进国外装备,同美国的哈默合资建设了首个最大的中外合作项目——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有力推进了我国露天矿开采装备的国产化。” 北煤南运工程包括大秦铁路重载长大列车成套设备,秦皇岛港口码头成套设备和煤炭陆上海上 “装” “运”“卸”成套设备等。在工程实施中,国务院确定的总方针是立足国情,瞄准国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新技术、新设备,统筹规划、协同奋战。2008年,我国遭受冰雪灾害,胡锦涛同志亲自考察了大秦线,高度评价称该工程是我国能源战略的生命线。 “大秦线是我们国家的能源生命线。而在建设过程中,却碰上了外国公司破产,设备成不了套。因此,我就一个月去一次工程现场,组织现场会。一些跨部门矛盾解决不了,我就当场拍板,把问题当场解决。大秦线工程当时属于国务院重大办抓,国家重大装备当时由国家主导。”董必钦回忆。 他坦言,秦皇岛三期工程前期没有考虑到防冻的问题,没有设立解冻库。后来国务院重大办把冻煤问题抓起来,成立了临时办公室,最终通过两年半时间解决了。 “国家应在重大技术装备问题上,起到主导作用。”董必钦建议。 通过北煤南运的建设与运营,我国形成了一整套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列车运输技术体系和陆上海上两个“装” “运” “卸”系统装备的研制和开发,成为世界上仅有的掌握3万吨重载技术的国家之一。2018年大秦线煤运量达到4.5亿吨,创造了世界单条线路运能最大、增运幅度最快、运输效率最好、运输效益最佳等多项世界纪录。 始于1992年4月的三峡水利工程,是迄今人类治水史上规模最大的综合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三峡工程考察,表示三峡工程是国之重器,其成功建成和运转,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重要标志。 在董必钦看来, “三峡工程发挥了 ‘三个典范’作用。第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第二个典范是项目资金来源采用 ‘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模式。第三个典范是通过 ‘三峡模式’使我国从水利水电大国跃升成水利水电强国。从三峡工程中的32台70万千瓦机组到向家坝水电站的8台80万千瓦机组,乌东德水电站12台85万千瓦机组,再到白鹤滩水电站的16台100万千瓦机组,我国水电工程重大技术及装备不断创新与进步。” 能源之外,董必钦对隧道掘进机产业亦有着独特情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机到成套,董必钦见证了全断面隧道掘进机这一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全部进程。 (下转2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