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 中国工业报记者 安再祥 通讯员 宋微微 郑仁义 日前,部分省市矿山生态修复暨采煤沉陷区治理座谈会在安徽淮北市召开。此次会议旨在交流推广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经验做法,讨论研究矿山生态修复激励政策和制度创新,部署加快推进包括采煤沉陷区在内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据了解,安徽是华东地区举足轻重的能源供应基地。两淮矿区是国家13个大型煤炭基地和6大煤电基地之一,矿区涉及皖北六市下辖的10区9县,总面积2251.95万亩。煤炭资源的开采,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也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目前,皖北六市已形成129处沉陷区及影响区域,面积达100.52万亩。沉陷区内,耕地急剧减少,房屋道路开裂,生态环境恶化,群众难以安居,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为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决好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安徽省因地制宜、因城施策,探索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方面,坚持围绕中心抓重点,立足职责职能,坚决贯彻落实好上级相关重大决策部署,助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把握核心聚焦点,加强生态修复,以学习推广 “新安江模式”为着力点,推进在全省自然资源领域建立和实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能源城市,淮北建市近60年来累计开采煤炭10亿多吨。然而,长期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特别是采煤沉陷区面积大、分布广,又成为城市最深“伤疤”、发展最重 “难题”和民生最大“痛点”。2009年,淮北市被认定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自上世纪80年代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北市坚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实施 “中国碳谷·绿金淮北”战略,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突破口,着眼于把历史包袱变成发展财富,探索形成 “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 “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找到一把可持续发展的 “金钥匙”。全市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50多亿元,综合治理沉陷地18.67万亩,恢复耕地10.2万亩、建设用地3.16万亩、养殖水面3.4万亩,搬迁压煤村庄226个,妥善解决了近20万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2019年,淮北市获中华环境优秀奖。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淮北市采煤沉陷区治理情况,河南省、浙江省湖州市、国家能源集团、蒙草集团、淮北市分别介绍了矿山生态修复和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经验和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