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推进化纤产业转移
稿件来源:本报讯
改革开放30年多来,中国化纤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到2010年化纤产量已达3089万吨,加工量2987万吨,化纤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二。同时,化纤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反映为 “向市场、向大企业、向东部沿海”快速集中的特点。 近几年,我国纺织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速度在不断加快,化纤作为纺织最为重要的基础原料,其生产力布局及其发展趋势成为国家和行业密切关注的问题,也是 “十二五”期间化纤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化纤行业生产力转移应遵循先易后难、梯度转移,向石化纺织园区集中、尽量不布新点等原则,因地制宜,有序展开。 产业已向大企业和东部沿海集中 近10年多来,化纤行业的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并已取得显著成效,行业在新世纪以来出现了向市场集中、向大企业、向东部沿海集中的明显趋势和特点,近几年这种集中的势头还有所加强。 2005年,我国东部化纤产能为1713.2万吨,占总产能的89.09%,中西部为210.2万吨,仅占10.93%。到2009年,东部化纤产能已达2525万吨,占总产能的90.02%,比2005年提高了0.93个点;中西部仅占9.96%,下降了0.97个点。 同时,化纤行业内生产企业的经济规模显著提高。2005年,年产能10万吨以上的企业有59家,合计产能为1257万吨,占总产能的比例为65.40%。到2009年,10万吨以上的企业增加到73家,合计产能增长到1943万吨,占总产能的比例提高到69.27%,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到26.6万吨。2010年这一比例又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 大企业数量的迅速增加、企业规模能力不断扩大,基本解决了困扰我国化纤工业发展中存在的 “小而散”的矛盾,使得我国化纤行业在企业经济规模上逐步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和能力。
资源和市场、资金起了主导作用 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东部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 1998年以前,我国的化纤生产力布局基本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方式,布局较为分散。1999年,随着年产10万吨聚酯成套技术装备国产化的研发成功,民营聚酯涤纶企业迅速崛起,东部原来的大部分国有化纤企业纷纷改制完成,焕发了活力,加快了发展;同时,随着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国有纺织企业纷纷改制,民营企业蓬勃发展。应该说,中国化纤产能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集中,下游国内外市场需求起到了基础性的和极为关键的引导和调控作用。 化纤主要原料生产靠近东部,进口原料、出口产品依赖东部港口 由于中国东部沿海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如胜利油田、辽河油田等,化纤主要生产原料如PX/PTA、MEG,苯、丙烯腈等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如扬子石化、辽阳石化、上海石化、天津石化、齐鲁石化等。同时,部分化纤原料如MEG、CPL等需要大量进口,而化纤产品及其下游的制品、服装等也需大量出口。这也就引导化纤生产力布局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 化纤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 化纤行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其早期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技术装备全套引进,技术水平非常高。东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的资金,能够迅速投入大型化纤项目;原来国有化纤企业为民营企业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技术人才的有力支撑。 此外还有东部国有企业改革较快,中西部则较慢,造成产业萎缩,竞争力下降,东部经济发达,条件较为优越,能够有效集聚人才,以及化纤原料对运输条件要求较高,不利于长途陆路运输等主要因素。 新疆、东北地区具有较好的化纤原料基础,但缺乏下游纺织产业配套,使这种优势并没有得到较好发挥。同时,近几年纺织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但化纤绝大部分产能集中在东部沿海,使化纤运输成本在逐步加大。 因地制宜布局调整优化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快速发展,化纤行业现已基本完成了总量积累的任务,近几年正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强化内涵式扩张、加快并购重组、促进资产流动、优化资本结构、调整区域结构等,提高产业集中度,整合打造较为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因此, “十二五”化纤行业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将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先易后难,梯度转移;向石化纺织园区集中,上下游产业链配套发展;油气煤电资源丰富地区,化纤产业优先配套,协调发展;以存量资产带动增量发展,尽量不布新点;发展先进生产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化纤企业产权结构单一,需加快发展混合型经济。 东部地区重在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化纤纺织工业发达,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金、研发、品牌、市场、营销渠道、资金、信息等优势,以 “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推进产业升级。 重点是巩固现有产业基础,引导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差异化产品,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及其下游产业用纺织品等。同时,因地制宜推进化纤产业转移,通过兼并重组或新增投资等方式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鼓励东部优势企业以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的对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提升步伐。 中部地区重在特色集群式发展 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 “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利用产业基础优势,发展综合产业园区,发展一批特色产业。 “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产能400万吨,其中新增20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5%。 东北地区重在当地原料与市场优势发展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在石化、化纤产业具有传统优势,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老化、产业链下游缺失,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在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民营企业没有发展起来。但可以充分利用其较好的产业基础,以存量资源带动增量发展,增强整体竞争力,以 “发挥优势,立足提升,推进合作,拓展边贸”为原则,响应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重点加快发展生物质纤维及其生化原料,加快发展能耗较高的高新技术纤维如碳纤维、玄武岩纤维等,并加快其下游配套的应用项目发展,形成产业链或集群优势。“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产能130万吨,其中:生物质纤维5万~10万吨,高新技术纤维0.8万~1万吨。新增产能:7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7%。 西部地区以资源市场带动特色化发展 西部大开发10年来,西部基础建设发展速度惊人,但却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因此其在行业发展方面仍然没有较大起色。西部地区发展化纤必须充分发挥其油气煤电优势,化工先行,化纤跟进。由于西部棉纺行业有一定基础,因此可适当优先发展与之配套的涤纶短纤项目。 “十二五”发展目标为:产能145万吨,其中新增5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0%。(端小平为中国化纤行业协会会长,郑俊林为中国化纤行业协会秘书长)(端小平 郑俊林 吴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