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景源
在第七届中国工业论坛上,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但抑制物价上涨成为首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要具备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抑制物价上涨应放重要位置
今年一季度,GDP(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7%。对此,姚景源认为,过去的三个季度内,GDP增长分别是9.6%、9.8%、9.7%,这反映出中国经济现在处在平稳状态,既没有出现过快过热,又没有出现经济较大幅度的下降,今年开局良好。但是,姚景源也表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物价。
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CPI上涨5.0%,3月份当月CPI上涨5.4%,创32个月以来的最高点。对于这两个数字,姚景源认为,在全球目前普遍存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并不高,因为一个国家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物价上涨的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与我国历史上最高的时候相比也不高。
对于目前物价上涨的问题,姚景源分析说,首先是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暴涨造成的输入性通胀。他认为,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了全球商品价格的上涨,而后者也是我国一季度出现10.2亿美元逆差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通胀的国内原因,姚景源认为,其中一个是由于前两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采取的货币政策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干什么事情都有成本,保增长、战胜世界金融危机也有成本,我们现在的货币问题就是我们战胜这场金融危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另一个原因则是农业基础薄弱,包括农产品流通环节加价严重、农产品成本上升等,也是造成食品环节物价上涨的原因。
针对上述原因,解决的方法也应当全面。 “所以国务院出台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16条意见,一个是管控货币,不能给物价上涨再提供货币条件;还有就是要加强生产,保证供给,搞活流通;然后要加强监管、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姚景源分析说。
对于温总理提出的要把今年整个物价上涨的增速控制在4%的状态,姚景源认为, “有难度,但能实现。”
之所以说有难度,是因为: “目前输入性通货膨胀还在持续,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像有色金属价格还在涨,石油也在上涨,所以输入性通胀显然对我们的影响还得持续。此外,国内农业基础薄弱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而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又是一个趋势,所以切实把今年物价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左右这样一个目标难度真的是很大。”
但是另外一方面,姚景源认为,这一目标能够实现: “有两个物质基础:第一就是农产品的库存充裕。现在粮食连续七年丰收,连续四年突破万亿斤,粮食库存充裕。而且主要农产品像生猪、植物油等都有充裕的储备。如果价格出现较大上涨,农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国家物质储备来平抑价格。第二是目前工业消费品总的市场格局是供给略大于需求,有些产业还产能过剩,所以工业消费品价格基本稳定。”
“两个意识”
对于 “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的发展,姚景源主张要具备两个意识,一个是机遇意识,一个叫做忧患意识。要把机遇意识作为动力,把忧患意识作为压力。
“所谓机遇意识就是一定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现在还是面临着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所以我们的任务是抓住机遇,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姚景源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的,即工业化不断推进、城市化不断扩张,市场化不断完善,国际化不断拓展。
而忧患意识,就是中国经济还存在着众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资源与环境的约束,投资与消费失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就业问题上总量的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等。从生产层面来看,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比重太低;从需求层面看,更多依靠出口拉动型,国内消费率逐渐下降;从要素层面来看,过多依靠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的要素投入。
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要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拉动力,就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国民经济增长同步,劳动者报酬的提高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步。(本报记者 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