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亚光
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加快落实产融结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打造产业链转变商业模式。图为公司总经理仇明 (左三)陪同甘肃客人考察洽谈。
“十一五”的五年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史上十分特殊的五年,京城控股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抵御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巨大冲击,全面完成了 “十一五”确定的战略指标,从根本上完成从政府行政部门改制为市场竞争主体的巨大转变。
京城机电控股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亚光日前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面对 “十二五”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京城控股将坚持四个领先的战略思想和 “产融结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国际化发展,努力实现京城控股 “十二五”发展目标。
中国工业报: “十一五”期间,京城控股全面完成了确定的战略指标,逐步成长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骨干企业。回顾走过的五年,京城控股取得了哪些成就?
任亚光:到 “十一五”末期,京城控股总资产达到277亿元,比 “十五”末期增长55.6%;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7亿元,比 “十五”末期增长74%;利润总额达到8.7亿元,比 “十五”末期增长248%。在2009年中国机械工业百强企业排名中,京城控股位列第13位,成为中国最大500家企业集团之一。
“十一五”期间,京城控股坚持创新机制体制,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通过规范法人治理体系,进一步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和决策的效率,保证了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加快推进集团化实体化的改革进程,通过业务协同发挥规模化优势提高效率。推进资金集中管理降低资金使用成本。通过强化银企合作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撑,节约财务费用。五年来公司累计发行短期融资券35.9亿元,完成了20亿元中期票据的发行,先后获得多家银行的近百亿元的综合授信。同时,“十一五”期间公司还加大了劣势企业的退出调整力度,退出国有劣势企业10户,压缩管理层级退出企业112户。
“十一五”期间,京城控股坚持强化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能力。五年来公司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达19.1亿元,是 “十五”期间的近两倍,年均增长超过15%,累计开发新产品420项,新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逐年上升。公司还建立了战略产品与技术研发专项资金,引导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的战略产品、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目前已支持20个项目,共拨付研发资金8900万元。
“十一五”期间,京城控股坚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筑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五年来京城控股加大投资力度,谋划战略布局,累计投资超过30亿元,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大规模的投入使公司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地位显著提升,向高端、高效、高标准发展的方向日趋明显。
“十一五”期间,京城控股坚持“走出去”战略,建设国际化运营平台,使全球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目前海外销售占比已超过20%。2005年京城控股收购的科堡公司已经成为公司在国际市场的旗帜,2009年科堡公司的销售收入与并购时相比提高2倍,利润总额提高4倍,增加就业岗位40%。2010年,京城控股又成功控股收购美洲幸福公司,成立京城控股美国办事处,不仅承担了工业气瓶的营销和售后服务,还成为公司其他产品进入北美市场的窗口。
中国工业报: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结合当前装备工业的发展前景,您认为京城控股在 “十二五”期间将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任亚光:京城控股在 “十二五”期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市场机遇。当前,新兴市场已成为全球装备制造业的热点区域,全球产业布局转移加快了制造中心向新兴经济体的转移。同时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装备制造产业跨越发展,装备制造业已经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如国内的电源设备、输变电设备、机床、工程机械、重卡、船舶制造、航空航天、铁路设备等行业正在经历着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过程。可以看出,“十二五”将成为装备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也是我们京城控股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二是产业政策机遇。政府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如充分发挥增值税转型政策对企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调整产品结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等等,这些都将是企业发展的新机遇。
三是首都发展机遇。北京市已提出,在产业结构上要 “做强二产”,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等高端产业,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契机,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支持新型建材产业、钢铁产业和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产业取得突破,这对于身处首都的京城控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四是转型升级机遇。随着内需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用户对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是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方向。国内装备制造业一直存在着缺少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基础配套能力薄弱、产业集中度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凸显了装备制造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要性,这就需要整个行业尽快实现转型,才能确保今后的持续稳定增长。
当然, “十二五”期间,企业发展中也将面临挑战:经济环境挑战、市场竞争挑战、技术瓶颈挑战和人才竞争挑战。
中国工业报: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京城控股将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作为企业的董事长,请您解读一下京城控股 “十二五”发展思路?
任亚光: “十二五”期间,京城控股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坚持目标领先,以超过竞争对手的发展速度,推进规模化发展,提高效益控制风险,确立国际领先的核心竞争力;坚持模式领先,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促进体制改革,以双轮驱动、产融结合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公司跨越式发展;坚持价值领先,以机制改革规范集团管控,发挥集团价值和整体优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打造产业集群,实现集约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坚持产品领先,着力发展性能优越、技术密集、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着力发展产业价值链中的高增值环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境内境外、京内京外的资源和市场,明确发展战略方向,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提高对社会资源的整合能力,努力做强做大,向高端高效高标准迈进。这是我们的战略思路。
具体从战术上讲,一是要以 “产融结合、双轮驱动”推动跨越式发展。即要加大资本运作与投资力度,坚持内生式和外延式发展并举,以资本运作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为资本运作提供平台,使企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二是以速度求领先、向规模要效益,提升市场影响力。速度领先是提高市场占有率、获得竞争资源、建立规模优势的根本保证。规模是企业快速发展的根基所在,通过规模发展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提升市场影响力和号召力,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营成本,获得经济效益,在行业中建立稳固的市场地位。三是要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促进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加速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提升核心技术能力,制造高端高效高标准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四是要以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拓展来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和把握产业的发展趋势,主动延伸产业链,提高竞争能力,向价值链高端拓展,在产品制造商、服务商的基础上发展项目承包商和运营商等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市场先机。五是要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按照市场需求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律,结合 “三个北京”的要求,主动升级产业结构,完善系列化的产品结构,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产业集群,积极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推动产业转移,构建持续发展能力。六是要建设共享平台、发挥协同效应,提升集团价值。全力推进控股公司集团化实体化转变,通过完善和强化集团的管控职能,提升集团公司价值,提高业务板块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搭建服务平台,共享财务、渠道、物流等资源,发挥组织的协同价值创造规模优势。同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业务合作,提升竞争优势。
中国工业报:我们知道, “十二五”是京城控股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获悉到2015年京城控股的销售收入要达到300亿元以上,应该说,指标还是比较高的,您将用什么样的措施来实现这样的快速增长?
任亚光: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把公司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扩大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影响力,加快发展符合首都特色、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增强企业的活力,开创京城机电控股公司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到2015年,公司要实现销售收入300亿~340亿元,利润总额13亿~15亿元。通过共同努力,我们还要争取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润总额18亿~20亿元的激励目标。
“十二五”期间,京城控股要全力推进资产证券化,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证券市场等多种渠道募集资本,争取资产证券化率达到30%。在进一步推进产业聚焦的同时,加快推进数控机床、发电设备、工业气体储运设备、环保产业、工程机械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和较强国内竞争力的业务板块。
2015年末,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40%以上;科技研发投入应达到主营业务销售收入3.5%以上,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争取达到10%,年度授权专利数达到50个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数量增加至5~6个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加到8家以上。
同时,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更加注重价值的分享,要让员工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勇于承担国企的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公共事业,低能耗低水耗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企业,通过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前夜,新技术的出现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按照 “四个领先”的战略思想和产融结合、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我们要抓住机遇,为首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一条大路,一条振兴之路!(本报记者 陈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