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化产品涨价问题被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媒体质疑:此次全线涨价是成本使然还是联盟串通?为此,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近日表示,洗涤用品行业市场竞争激烈,且内资、外资共举,故无法形成垄断性的涨价行为。
原料大幅上涨是主因
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凸显全线牛市格局,原油、动植物油脂等商品均呈现出持续上涨的势头,价格节节攀升。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认为,洗涤用品生产所需的主要原料均来自石油、油脂,这些初级化工原料价格的上扬,必然给洗涤用品生产成本带来压力。
协会提供了一份2010年6月和2010年12月洗涤用品部分原料价格对比情况表 (见附表):
由数据可以看出,洗涤用品主要原料价格上涨幅度都超过了40%,个别原料价格甚至上涨了100%。2008年金融危机前商品市场的涨价潮似乎又再次重演。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扬,加之水、电、燃料、运输、包装材料等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要素价格的上涨,使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另外,劳动力市场紧缺、工人工资上涨也大幅推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就行业分析,日化产品原材料的平均上涨幅度超过了50%,加上其他一些涨价因素,将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成本上升25%左右。
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统计,2010年1~11月,洗涤用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比2009年同期增长了14.88%,而行业利润却下降了5.99%,亏损企业亏损面达到15.35%,亏损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49.39%。协会认为,目前企业这种小心翼翼的涨价并不能完全消化原料上涨带来的影响。
对百姓生活不会造成大涨价影响
协会表示,即使此次洗涤用品的价格上涨20%,对百姓的生活也不会带来大的影响:以普通洗衣粉平均价格计算,调价前每吨洗衣粉为8000元左右,如果价格提高20%,则为9600元/吨,以每袋500克计算,每袋洗衣粉价格将上涨0.8元。以城市家庭洗衣习惯为例,每周洗2次衣服,每次洗涤洗衣粉用量50克计算,一袋500克的洗衣粉可以使用一个多月,每次洗涤成本增加0.08元,每月0.64元。因此,此次洗涤用品价格的调整,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影响是不大的。
2008年下半年,由于原料价格的大幅上扬,产品价格也曾经有过涨价的历史,但随着原料价格的回落,洗涤用品价格也随之有所回调。从2010年下半年以来,原料价格再次重现2008年的情况,协会认为,此次产品涨价行为是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律下,对产品价格所做的适当调整。
不存在串通涨价行为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协会强调,洗涤用品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跨国公司,产品毛利率均比较低,而且原材料占生产成本的70%~80%,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势必会导致企业调整经营策略,起初通过推出新品等手段来消化成本压力,但当原材料等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时,企业为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避免亏损,就不得不采取提高产品价格的方式。由于该行业的市场化比较彻底,涨价行为是企业最后的一道防线,故不论是哪家企业在涨价时都会小心翼翼,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涨价。协会认为,洗涤产品本身市场竞争激烈,且内资外资共举,故无法形成垄断性的涨价行为。
也有内业人士表示,此次几大日化品牌商品集体涨价应该是巧合,或者说是一家涨了之后,其他企业选择跟进,合谋之说不大可能,尤其是宝洁和联合利华,这两家中国市场上的死对头更不可能。这位人士还表示,日化企业有很多种办法来化解涨价,其中很有用的办法就是推出新品,但是现在大家都选择涨价,说明对于成本压力的容忍已达到极致。
相关链接
联合利华宣布暂缓执行价格调整
据中新社报道,日化企业联合利华3月31日傍晚发表声明称, “暂缓原定于4月1日执行的价格调整”。
在声明中,联合利华表示,此决定是 “根据国家发改委的要求”而做出的。知情人士透露,国家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司司长许昆林日前已亲自率队赶赴上海,对联合利华部分产品拟涨价事件进行调查。
此前有传闻称,联合利华、宝洁、立白、纳爱斯等四大日化企业计划在近期全面上调洗涤类日化用品价格。这一消息得到联合利华大中华区副总裁曾锡文的确认。
此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发恐慌性抢购。上海、西安等地的一些超市,传闻要涨价的部分商品销量近期出现爆发式增长,有的商品销量甚至增长超过了一百倍。
中国 《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不得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 《反垄断法》也提出,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的垄断协议。
截至目前,其他日化企业尚未就是否涨价问题做出回应。(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