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国际定价上期所铅期货重“中国因素”
稿件来源:本报讯
3月24日,铅期货挂牌上海期货交易所。这是上期所继铜、铝、锌之后的第四个有色金属品种。上市首日涨跌停幅度调整为12%,最低保证金为11%,每手合约25吨。业内人士认为,从此以后中国市场不用再遥望LME的铅期货,上期所铜、铝、锌、铅四大有色金属品种将构建成金属期货 “集群”,这对国内期货市场具有历史意义。 铅期货主力合约PB1109开盘19230元,远远高于挂牌价18350元。开盘后一度冲高至19570元的日内高点,涨幅超过6%。下午合约围绕19000元一线震荡,收盘报18935元,涨3.19%。铅期货首单花落株冶集团交易席位,为PB1109合约的卖出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尚福山表示,随着铅期货的上市,我国市场的定价将更具效率和权威,我国铅期货价格必将成为国际定价体系的重要参考, “中国因素”在全球定价中的地位将得到正确体现。 业内人士表示,上期所对铅期货合约交割、套保、风险控制等一系列规则的创新,有利于优化铅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供求平衡,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相关行业的稳步发展。 国际化的铅期货 3月17日,证监会发布通知称,同意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铅期货合约。此前,上期所公布了 《上海期货交易所铅期货标准合约》草案、《上海期货交易所铅套期保值交易管理办法 (试行)》草案、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控制管理办法》修订草案、 《上海期货交易所交割细则》修订草案、 《上海期货交易所套期保值交易管理办法》修订草案的征求意见稿,并向业界有关方面征求意见和建议。 在上期所就合约设计及相关业务规则正式对外征求意见稿中,铅期货的合约设计交易单位设计为25吨/手,最低保证金比例要求为合约价值的8%。这相比同在上期所交易的铜、铝、锌而言,交易单位每手多出20吨,保证金也高于铜铝锌5%的规定。 “合约的交易单位从5吨/手上升到25吨/手绝非随意修改。”中粮期货工业品部分析师梁丽娟说。她表示,提高到25吨/手这就可以与伦敦金属交易所 (LME)的交易单位相一致,有利于国内铅期货走向国际化,同时大合约将拒绝一部分散户的进入。 “这种大合约的交易制度为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铅锭顺利交割到LME仓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因此其他铜、铝、锌很有可能跟进。”梁丽娟说。 同时,铅期货单独出台套期保值交易管理办法,做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规定。比如在管理办法中,将套保头寸按时间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分为一般月份套保和临近交割月份套保,且只有申请了前者才可以申请后者;在铅的套保办法当中,也特别提出了卖方可以用标准仓单充抵保证金等内容。 此外,铅期货套期保值交易管理办法更是在多角度强化对套保业务的监督管理。套期保值的监管不仅涉及到申请到审批的 “事前监管”,还涉及到审批后到建仓的 “事中监管”和违规处置等的 “事后监管”。 业内人士认为,这些变革都为能同时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参与期货交易的客户提供了跨境同合约套期保值的可能。 全球定价权之殇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中国有色金属总产量有望达到3135万吨,将实现连续9年世界第一。然而,作为世界供需大国,按照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来说,全球金属的定价权理应由我们中国决定。但是近年来,金属的定价权一度旁落,变为别人手中的羔羊。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不得不面对的是一个 “买啥啥贵,卖啥啥便宜”的情况,这种现象无不刺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 事实上,将来世界金属的定价权是否会在我国企业手中不得而知,但是面对欧美等国耗费数百年建立起来的定价体系,中国争夺定价权之路势必充满凶险。而目前,让业界千呼万唤、让政府踌躇再三的解决之道,正是在中国建立起与全球接轨的金融期货市场。 因此,我国政府相继在1995年后相继推出了铜、铝、锌金属品种,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来实现国际化。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我国铅产量已达到42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6%,连续18年居世界第一位;铅消费量约为395万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44%,连续10年居世界第一位。 “这次,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铅生产国和消费国,铅期货合约的上市,将有利于优化铅的价格形成机制,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但是该影响力不会马上显现。”尚福山说。 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尚福山说: “铅期货的推出除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外,更主要的将有利于铅企业通过套期保值规避市场风险,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铅的产业结构调整。” 其实,期货市场最重要、最根本的功能就是发现价格和通过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由于期货交易是通过集中撮合竞价的方式,产生未来不同月份商品期货合约的价格,其形成的价格领先于现货市场的价格变动,因此国际贸易中大宗商品贸易的定价基本上采用期货价格。 尚福山表示,在以往的多年里,与铅生产、消费大国不相适应的是中国没有自己的铅期货市场,没有权威的定价机制,难以形成反映中国各方面需求和利益关系的价格。企业通常只能参考LME价格来订现货合同,由于现货市场无法进行套期保值,这给整个行业经营带来较大风险。 因此,这次期货市场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优化铅的价格形成机制,指导铅上下游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促进铅的价格形成机制,指导铅上下游企业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促进铅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的供求平衡。另一方面,是可以为铅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风险控制手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推动相关行业的稳步发展。“但是企业在操作期货的过程中要谨慎,以保值为目的,避免做投机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按照国家相关的规定去操作。”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避免“株冶事件”的再次发生 (详见相关链接)。
相关链接 株冶事件 1997年,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洲冶炼厂 (即如今的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铅锌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工作人员,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越权进行透支交易,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其头寸远超既定期货交易方案,被国外金融机构盯住并发生逼仓。 事情暴露时,在LME市场已卖出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仅为30万吨。事发后,1997年7月,有关领导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当时,相关主管部门负责人亲自到工厂蹲点近一个月,一边采取头寸止损、追加保证金、合理调期等措施紧急处理头寸,一边通过各种渠道调集其他锌厂的货源、组织交割,力争将损失降至最低。 但终因抛售头寸过大,最后只好以高价买入部分合约平仓履约。由于从1997年初开始的六七个月中,多头推高伦敦锌价,涨幅超过50%,这导致株冶最后集中性平仓的3天内亏损额达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该事件影响之大,在当时轰动全国。(本报记者 吴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