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长王三运:五年后工业增加值超万亿
稿件来源:本报讯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圆满地完成了 “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健康的发展势头,成为中部崛起的闪亮新星。近日,安徽省省长王三运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十一五”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记者:2010年是 “十一五”收官之年,安徽省工业经济继续增长,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 “十一五”圆满收官,怎样评价安徽省工业经济发展? 王三运:201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安徽克难奋进,圆满地完成了当年以及 “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全省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健康的发展势头。 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601.9亿元,是2005年的3.8倍,五年间翻了近两番;同比增长23.6%,增速由年初的全国第13位上升为全国第4、中部第1位;产销率97.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60.1%以上,创历史新高;工业化率43.6%,比2005年提高7.7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五年超过50%,2010年达到63.5%。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由2009年的1.3万户上升到2010年的1.65万户,新增3500户。 “十一五”期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数是 “十五”期间的7倍。节能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预计2010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36%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 “十一五”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0%以上,工业对全社会节能的贡献超过80%。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1个百分点;争取关闭小企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8111万元;有色、钢铁、水泥、煤炭、砖瓦窑等行业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实现了全省节能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质量效益全面提升的圆满收官。 技术改造等重大项目如期完成。2010年共完成技改投资2472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技改投资7500亿元,是 “十五”期间的4倍多。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新成果,总投资175亿元的京东方六代线,三安光电LED、合肥彩虹蓝光LED、赛维太阳能电池、中光电科技TCO导电膜玻璃基板等一批项目先后建成投产,抢占了产业发展制高点,已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举足轻重的骨干力量。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6个百分点,汽车、洗衣机、电冰箱等优势行业产品增速均在29%以上,汽车销售超百万辆,奇瑞、江汽28款车型入围国家节能汽车推广目录。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3.6%;黄金产量16.2吨,同比增长32.1%。 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和中央驻皖暨省直各单位对工业的支持关心,得益于全省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开拓进取、努力拼搏和艰苦卓越的工作。
工业增加值超1万亿元 记者: “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工业经济的确呈蓬勃发展之势, “十二五”是安徽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请具体谈一下安徽 “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相关任务。 王三运: “十二五”时期,是安徽省进入工业化中期的第一个五年期,也是安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很多机遇。一是我国经济外部环境整体趋好,二是国内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三是安徽省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政策将延续,四是皖江崛起和皖北振兴两大战略将得以实施,五是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将带来一定的政策机遇。但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历史机遇,积极面对各种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了 “12345”行动计划,即到2015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五年完成技改投资2万亿元以上,实施做强做大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打造新兴产业等三大工程,发展皖江城市带、皖北地区、合肥经济圈、皖南 (西)地区等4大区域,培育5家以上超千亿元企业。 主要任务是着力提高工业经济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工业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提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水平,实施品牌质量和标准化战略,支持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力争到2015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1.2万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形成两个销售收入超5000亿元的支柱产业和10个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重要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1.5万亿元以上,占全省GDP比重超过65%,主要能耗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记者:实现 “十二五”规划有哪些主要措施? 王三运: “十二五”规划任重而道远,为实现上述规划目标,安徽省将集全省之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规划实施。一是全力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业强省战略实施;二是加大投资和技术进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实施;三是促进企业改革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四是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国际竞争力;五是加强运行调节和行业管理,形成科学合理的新型工业化评价体系;六是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七是建立规划实施和调度机制,切实增强规划执行力。(本报记者 安再祥 张慧英通讯员 唐兴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