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现场。
黑龙江垦区2011年将重点扶持购置四类机械:进口 (国内组装)高性能的玉米、大豆精密播种机,推进播种机械的革命,提高播种精度和播种质量,节本增效;水稻自走式高性能快速插秧机,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水稻大型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程控设备,提高水稻发芽质量,为育水稻壮秧打好基础;大马力拖拉机卫星定位和导航设备,提高3S技术覆盖率和农机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同时也提高拖拉机使用效率。
“其他机械更新也要扶持,但不是今年的重点,会量力而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农机局局长李俊3月15日在北京举行的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暨经济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期间告诉记者,黑龙江垦区今年将继续实施现代农机装备工程建设。加强农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2亿元,新建和扩建 “场库棚”130万平方米,进一步提升农机标准化管理水平。到2011年末,垦区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7%;航化作业面积超过1700万亩;为周围农村农民 “三代” (代耕、代种和代收)跨区作业面积4000万亩。
据介绍,黑龙江垦区今后将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大农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机,加快推进“一个转变”和 “六个延伸”。 “一个转变”:就是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实现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既有农业机械化向农机现代化转变。垦区目前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今后要向农机现代化迈进。
“六个延伸”:由旱田向水田延伸;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延伸;由种植业项畜牧业延伸;由地面作业向空中延伸;由垦区内向垦区外延伸。最后实现全作物、全过程、全面积和全方位的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机现代化。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垦区农机更新总投入达6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二倍以上,新增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总计23.24万台件,其中国外大型农业机械2826台套,建设旱田现代农机装备作业区累计331个,担负旱田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
此外,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新增各类水田机械4.8万台件。购置M18B型农用飞机15架,飞机总数达到51架,航化作业能力达到1500万亩。投资5.5亿元,新建和改建农机场库棚343.3万平方米,建成了一批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农机管理服务中心。
特别是2010年实现农机更新投入突破历史达到20亿元。截至2010年底,垦区农机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5%,其中旱田达97%,水田达95.8%,远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垦区的农机装备水平和标准化管理水平不仅保持国内领先,而且已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记者了解到,尽管黑龙江农垦区农机化水平全国领先,但其农机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自主化水平较低,对此,李俊表示,黑龙江垦区未来将坚持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即引进国外先进的大马力农业机械,充分利用国外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改造垦区的农业,同时要积极吸收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机具国产化进程。
据悉,黑龙江垦区目前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省农垦区累计生产粮食4868亿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673亿斤,目前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63.6亿斤,提供商品粮339亿斤,可保证1亿人口一年的口粮供应,被誉为靠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 “中华大粮仓”。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该垦区将通过综合生产能力的大幅提高,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1个国家级自主创新中心和2个研发基地,重点培育食品加工、农业信息技术、高端农机装备制造等,增产粮食30亿斤,使总产达到400亿斤,从而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再做新贡献。(本报记者 陈栋栋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