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相木: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 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就显著
稿件来源:本报讯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产业体系日益健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装备制造大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日前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对 “十一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自主化成果显著国民经济支柱作用凸显 2001~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近30%,实现了连续高速增长。但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有所趋缓,2008年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17.1%;2009年1~2月跌至谷底,只有5.4%。 张相木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实施了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及时出台了装备制造、汽车、船舶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为保障装备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2009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8%。今年更是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前三季度同比增长21.6%,为国民经济回升向好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不断取得突破,取得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镗轴直径320毫米的数控落地铣镗床、龙门跨度10米的五轴联动数控桥式龙门车铣复合机床等相继研发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产品领域打破国外垄断,LNG船建造实现零的突破,并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成功承接了国际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标志着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建造已经从浅水走向深水。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时速350公里动车组等产品已投放市场并成熟运行,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和谐号再破世界铁路运营时速纪录,达到416.6公里。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重大装备国产化步伐加速 “十一五”期间,我国重大技术装备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部分领域的装备产品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国产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投入运行,3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上海东海风电场安装成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和AP1000核电站核岛压力容器和蒸发器关键铸锻件实现全系列国产化。骨干企业典型船舶建造周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VLCC水下周期达38天,4250箱集装箱船水下周期30天,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此同时,利用主机制造带动核心部件的发展,促进重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的协调发展,装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一些长期受制于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专用优质原材料的自主创新步伐加快。船用配套设备智能化、系列化、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我国主流船型特别是散货船本土化设备装船率提高明显,2008年达到50%。 机械工业增速翻倍重点行业发展成就显著 张相木指出,2006~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增加值和总产值分别年均增长26.22%和26.64%,高于 “十一五”行业规划预期目标的1倍以上。其中,2009年,机床工具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014亿元,同比增长16.1%,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机床制造大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销售产值3157亿元,位居世界第一;农业机械工业销售产值2265亿元,仅低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以汽车行业为例,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360万辆,保有量突破7000万辆。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销售1313万辆,同比增长36%,已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58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今年前三季度,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449万辆,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5%。在车购税优惠和节能汽车推广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下,2009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近720万辆,同比增长71%,占乘用车市场总量的70%。今年前三季度,1.6升及以下乘用车销售673万辆,占乘用车销售市场的68%。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取得突破,目前已颁布并实施的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有36项,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2009年,13个城市开展了公共服务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补助汽车2500多辆;今年增加到25个,并选择上海、杭州、深圳、合肥、长春5个城市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 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4243万载重吨,预计 “十一五”末我国造船产量将超过5000万载重吨,是2005年造船产量的4.1倍,年均增速将高达34.7%。截至2009年底,我国手持船舶订单20460万载重吨,是2005年底的5.2倍。2009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国际市场份额分别达到34.8%、59.4%、38.5%。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领域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改变了我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以中小散货船为主,结构单一而且批量小的局面。17万吨好望角型散货船等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船舶品牌产品相继出现。重点船舶配套设备研制有力地支撑了造船主业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具备制造系列大缸径低速主机的技术能力,在船用主机的智能化、系列化、国产化研究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立项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并重组航空工业,组建了中国商用飞机有限公司,专门发展大型客机产业。2008年C919大型客机全面开始研制,计划 “十二五”首飞 (2014年), “十三五”取证交付 (2016年)。国产民用涡桨支线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的生产、改进和销售情况取得了新进展。新舟系列涡桨支线飞机已成功打入国际市场,最新改进型MA600于2010年5月取得适航证。小鹰500开始批量交付,运12、直8等机型不断推出新改型。ARJ21新型支线喷气客机于2008年实现首飞,全面转入试飞取证阶段。目前国内外订单240架,预计2012年开始批量交付。(本报记者 司建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