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上图为江淮汽车集团瑞风商务车装配线;下图为安徽铜峰公司BOPP电容器用薄膜生产线 。 (资料图片)
“十一五”期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上图为江淮汽车集团瑞风商务车装配线;下图为安徽铜峰公司BOPP电容器用薄膜生产线 。 (资料图片)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宝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首 “十一五”不平凡的历程,倍感欣慰和自豪,全省生产总值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为未来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五年,是安徽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期,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把兴皖富民大业奋力推向前进。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省长王三运说, “十一五”期间,是安徽省经济发展实现重大跨越,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全省生产总值由5350.2亿元增加到12263.4亿元,连跨7个千亿元台阶,提前一年实现万亿元目标,年均增速达13.4%。安徽 “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一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二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4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城镇化率提升到50%以上,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合肥市:在发展中促转型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一五”是合肥科学发展、跨越赶超的重要时期,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实现争先进位的五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翻番,年均增长17.5%以上,增速连续三年排名全国省会城市第一,总量由第18位前移至第15位。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增加至476.2亿元,增长2.6倍。
在谈到合肥市 “十二五”发展目标时,吴存荣说,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在发展中促转型、在转型中谋发展,持续扩大有效投入,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 “1346”行动计划,加快推进一批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强力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以创新为依托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新型平板显示、新能源、家用电器3个两千亿元级产业和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3个千亿元级产业,培育2~3家产值超500亿元和30家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安庆:大力实施工业强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安庆市市委书记朱读稳开门见山地对记者说, “十二五”时期是安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是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国家宏观政策环境总体有利,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前所未有,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长期大规模投入效应加速释放,这些都是支撑“十二五”发展的积极因素。今后五年,安庆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十二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
朱读稳说,实现 “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坚持加快发展。深入实施 “3231”行动计划,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强化园区带动力,是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必将为加快发展释放巨大的能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着力构建 “一核两带两轴六组团”产业框架。壮大提升优势产业,努力打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机械和装备制造三大千亿元产业,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和轻纺产业基地。
二是坚持转型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是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努力实现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优化,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并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科学发展、全面转型的持久动力。大力实施创新推动战略,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开放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以示范区建设为动力,围绕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推进产业集群式招商。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以及大企业、大集团和战略投资者的合作,推进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引资质量和效益。积极参与泛长三角等区域分工合作,着力在体制机制及基础设施对接、市场融合、旅游合作、劳务输出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加强区域协作,促进融合发展。
蚌埠:升级提速促崛起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蚌埠市市委书记陈启涛对记者说,蚌埠将以 “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升级提速促崛起为总要求,坚持实施工业强市、城乡统筹、开放带动、创新发展、民生优先战略,大力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提升皖北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城市。
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与全省平均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工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6%,工业化率达到50%。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两番。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5%,引进市外资金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
在谈到 “十二五”的目标时,陈启涛说,要坚持工业强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是蚌埠的基础所在、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振兴蚌埠必先振兴工业,必须始终把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作为奋力崛起的根本途径,着力培育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优化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切实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和带动力。以 “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做强大工业”为目标,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带动、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力争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期末工业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以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为方向,加快提升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期末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以核心技术突破和高端人才集聚为支撑,培育壮大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期末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成为引领工业增长的先导力量和爆发点。
亳州:努力培育新兴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方春明说,过去五年,亳州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统筹发展三次产业,综合实力明显跃升。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5亿元,是 “十五”末的2.1倍,年均增长12.2%,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实现了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在2007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2010年,完成财政收入42.37亿元,是 “十五”末的3.8倍;财政支出突破100亿元,是 “十五”末的4.4倍。
方春明强调,今后一段时期,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着力提升产业竞争水平。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壮大主导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的现代中药产业基地、500亿元的白酒及农产品加工基地、400亿元的煤电煤化工基地,加快建设皖北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和电子、纺织、服装鞋帽等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基地,积极发展节能照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努力在产业聚集上取得突破。深入实施 “125”工业振兴计划,培育龙头企业,到 “十二五”末,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工业企业1000家,形成两个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建设5个年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产业园区,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实现增加值、完成投资在2010年基础上翻两番,努力在产业和企业规模上取得突破。加大园区建设力度,每个省级开发区每年扩区3平方公里,力争到 “十二五”末,单个开发区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大力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和农民返乡创业园建设,每个建制镇建设一个2平方公里的工业功能区,努力在工业发展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
阜阳:力争实现 “六个翻番”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阜阳市市长孙云飞对记者说,过去五年,是阜阳国民经济加速发展、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五年。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720亿元,是 “十五”末的1.8倍,年均增长12.8%,分别比 “十五”、 “九五”增加6.1和8.3个百分点。
孙云飞强调,今后五年,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势头的基础上,经济增长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实现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 “六个翻番”,人均水平与全省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为实现上述目标,孙云飞说要坚持“双轮驱动”。切实把工业化、城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实施工业发展跨越工程,重点抓好煤电、煤化工、食品加工、有色金属、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纺织服装、林产品加工八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新兴能源、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专用车、生物医药、循环经济示范六大基地,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推进工业园区扩区升级,着力打造千亿元产业和百亿元企业,力争 “十二五”末工业化率达到44%。
宿州: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市委书记李宏鸣说,全市生产总值五年连跨3个百亿元台阶,年均增长11.5%左右,高于“十五”3个百分点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40.5∶24∶35.5调整到26.7∶37.8∶35.5,第二产业上升13.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连跨3个10亿元台阶,年均增长24.9%,高于 “十五”13.4个百分点。
李宏鸣说, “十二五”期间,宿州市要大力实施工业扩张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施 “7233”工程,以一区两园为载体,围绕实现700亿元工业增加值,打造煤电化、轻纺食品两个千亿元级产业基地,形成300亿元产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亿元以上产值企业超过300家,使工业经济成为加速崛起的主动力。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省控目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推进高碳产业低碳化改造,深化重点技术攻关,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强化能源、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铜陵:构筑世界铜都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铜陵市市委书记姚玉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十一五”是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个时期,地区生产总值由 “十五”末期的182.8亿元增加到450亿元,增长1.5倍。财政收入由24.5亿元增加到88.6亿元,增长2.6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29亿元,超过 “十一五”之前历年投资额的总和,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工业增加值增长2.1倍。
姚玉舟说,未来五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是发展方式发生根本变革时期;是铜陵市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是转型提升和建设幸福铜陵的加速期。铜陵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构筑世界铜都,提升皖中南中心城市地位,建设幸福铜陵。具体目标是:实现 “一个提前、四个翻番、五个示范、两个率先”。即:到2012年,提前八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翻一番,达到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翻一番,累计超过30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5000元。
宣城:坚持工业化 “五个并重”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宣城市市委书记高登榜说,过去五年,是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五年。宣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和 “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努力争先进位,圆满完成 “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与 “十五”末相比,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翻一番;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五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两番。首次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总量跻身全省第二方阵。工业增速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以上。
高登榜强调, “十二五”时期,是宣城 “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实现后来居上的关键期。未来五年,宣城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强市与富民、跨越发展与和谐发展 “五个并重”,坚持市区目标、利益、工作、责任四个 “一体化”,把宣城逐步建设成为皖苏浙交汇区域宜业宜游宜居的中心城市,新兴制造业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到 “十二五”末,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力争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000亿元以上;进出口总额20亿美元,年均增长27%左右,让宣城这座江南名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本报记者 安再祥 张慧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