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蚌埠工业将实现五个转变
——访安徽蚌埠市长周春雨
稿件来源:本报讯
蚌埠是安徽以加工业制造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如今已形成了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精细化工为主导的优势产业,以光伏、生物、新材料代表的新兴产业。日前,蚌埠市长周春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专访时,畅谈了蚌埠市 “十一五”取得的成就,以及他对 “十二五”发展的设想。 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周春雨说, “十一五”以来,蚌埠市大力实施 “工业强市”战略,工业经济始终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工业经济增长迅速,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十一五”前4年,全市现价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7%,高出“十一五”计划预期目标10.7个百分点。200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680.4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1.2倍,年均增速达到21.6%,工业经济总量提前一年实现 “十一五”末 “翻一番”的目标。 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研发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十一五”以来,先后建成了国家专利技术 (蚌埠)展示交易中心、国家精细化工创新基地公共服务平台、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蚌埠基地、中小企业创新资源共享与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平台;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已通过认定。 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以来,蚌埠市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轻重工业比例由 “十五”末的65.4∶34.6调整到2009年的40.0∶60.0,重工业比重2009年比2005年提高25.4个百分点;在产业结构方面改变了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为主体的生产格局,先后确定了光伏、生物、新材料、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等六大创新型产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聚集效应逐渐显现。 “十一五”前4年,全市开发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6.21亿元,年均增长43.7%,其中基础设施投入39.19亿元;引进外来资金366.81亿元,年均增长46.52%;完成工业总产值653.66亿元,年均增长36.87%; 资源综合利用成效显著,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 “十一五”前4年,蚌埠市万元 GDP能耗累计下降14.64%。2009年全市万元GDP能耗为0.9124吨标准煤,同比下降5.68%。 “十二五”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 在谈到蚌埠市 “十二五”发展前景时,周春雨指出,要紧紧围绕 “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做强大工业”的目标,以扩大开放为主渠道,以大企业大项目为支撑,以开发园区为平台,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 “五个转变”:由粗放分散发展向集约集聚发展转变,由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由产业低端向高附加值环节转变,由传统运营机制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由量的扩张带动向质的提升带动转变。力争 “十二五”累计完成工业投资2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2015年工业销售收入超2000亿元。 一是加快提升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市场发展新趋势,以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和品牌化为方向,坚持自主创新和承接产业转移并举,着力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及零部件、精细化工、电子信息产业,努力培育打造区域经济支柱型产业。力争到2015年,优势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装备制造及零部件产业。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扩大产业总量为重点,以重点骨干企业为核心,加快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产业改造提升,推进企业集聚发展形成若干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促其发展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力争到2015年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 精细化工产业。以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价值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发挥各类工程研究中心平台作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环保节能技术开发。加快精细化工产业园发展,强化省级精细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地位。力争到2015年产业产值超过120亿元规模。 电子信息产业。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新型电子材料及器件、软件开发、信息服务三大领域,重点发展ITO导电膜玻璃、电容式触摸屏、彩色滤光片、可视终端等高科技产品。力争到2015年产业产值超过80亿元规模。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国家和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健全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以核心技术突破和高端人才集聚为支撑,以光伏、生物、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强化重大项目引进,深化企业战略合作,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集聚产业群,力争到2015年,三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 光伏产业。依托光伏能源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和培育发展碲化镉、铜铟镓硒等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围绕打造太阳能产业链,加速发展光伏产业相关配套材料与设备及下游应用产业。 生物产业。依托国家级发酵工程研究中心,加强高效工业用酶制剂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微生物发酵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开发非粮原料生产生物质能源产品,大力发展生物乙烯等生物材料,着力推进聚乳酸、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等生物环保项目建设,力争在生物能源、生物材料、生物环保、生物医药等四大领域取得突破。 新材料产业。加速推进国家玻璃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实施碳纤维项目技术改造升级和产能扩建等项目,大力发展以PPT工程塑料、新型纺织材料、食品包装材料为重点的生物材料和环保材料,积极利用纳米技术发展化工新材料、纳米管材等功能新材料,积极发展苯基氯硅烷和甲基氯硅烷单体的生产及其下游有机硅产品开发,延伸有机硅产业链。 周春雨强调,要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突出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同时,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
记者手记 蚌埠是一座值得骄傲的城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即完成了由商贸型城市向工业型城市的转变,并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安徽第一乃至全国第一,成为安徽工业的象征。目前蚌埠已拥有机械、化工、电子、医药等34个行业400多个门类的工业体系,上市公司5家,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余家,柠檬酸、燃料乙醇、起重机、滤清器、太阳能电池及设备、导电膜玻璃等30多个龙头产品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技术和规模竞争优势,涌现出丰原集团、黄山卷烟厂、中国凯盛等众多知名企业。今天,蚌埠继续坚持工业强势战略,大力实施 “1115”工程,到 “十二五”末,超1000亿元年产值的产业达到1个,超100亿元年工业增加值的园区达到1个,超100亿元的年产值的企业达到3个,5家企业成功上市逐步形成主导产业引领.园区工业支撑.骨干企业带动的工业发展新格局。相信蚌埠市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本报记者 安再祥通讯员 王勇勇 荀异然 方旭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