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市船舶工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攀升得益于新品船舶的不断开发。图为从环球造船 (扬州)有限公司在建的1.1万吨油轮驾驶室回眺厂区。 (陈斌 陈振飞 摄影报道)
让经济增长速度 “慢下来”,这是记者在江苏省 “两会”上听到的声音。
刚刚落幕的江苏省 “两会”,通过了江苏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 “十二五”时期,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
选择 “低速增长通道”
降低GDP增幅,突出创新驱动,提升幸福指数,是江苏“十二五”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记者了解到,江苏 “十二五”规划与历年我国各地区、各部门的阶段性规划的根本区别是,GDP增幅显著下降,考核经济发展的各种硬性指标大幅度减少,而体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改善民生的幸福指数空前增加。
江苏省省委书记罗志军在会上强调,当前江苏的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推进两个 “率先”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他要求全省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江苏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两会”期间,委员和代表们热情洋溢地回眸 “十一五”成就,凝心聚力地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放眼长远,热议 “十二五”方针大计。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经济总量保持了25年的高速发展,GDP每年平均保持10%甚至以上的高增长。“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全国最好水平。2010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40903.3亿元,同比增长12.6%,年均增长13.5%;5年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实现了翻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6.8亿元,同比增长22.4%,年均增长21.5%;进出口总额达到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3.8亿元,为 “十五”期末的两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30354.8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3%,比上年增长38.1%;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20647亿元,占销售总收入的23%,同比增长3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优胜地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水平,提前10年达到国家要求的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在 “两会”讨论中,江苏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发言指出, “十二五”期间,江苏明确提出基本现代化的目标是及时的。 “十一五”期末,江苏GDP已经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中的台湾、香港和新加坡,仅落后于韩国。苏南地区一系列指标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但是我们在发展中还存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城乡人民收入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等明显不足,这正是未来5年要着力克服和改进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为了更好实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 “十二五”期间,江苏把GDP增速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10%,比 “十一五”时期还下降3.5个百分点。
江苏作为连续20多年领跑全国经济的沿海发达地区大省,何以率先降低经济增速?经过 “两会”期间的热议,委员和代表们形成了共识:GDP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但不是唯一指标。在江苏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后,主动选择进入 “低速增长通道”正是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民众幸福指数,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布局江海联通经济增长极
借势沿海开发与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布局江海联通经济增长极,构建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是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定位。
“立足沿海,依托长江,服务中西部,面向东北亚,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沿海新型的工业基地、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区,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这是国务院批准的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对江苏沿海发展的战略定位。“两会”期间,共同拥有954公里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东海海域面积的江苏连云港市市委书记王建华、盐城市市委书记赵鹏、南通市市委书记丁大卫等在 “两会”发言中分别提出,实施江海联通,是全力打造北翼中心城市,营造江苏新的经济增长极,加速构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大举措。
“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先后通过了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两大国家战略,根本出发点在于江苏沿海具有内连中西部地区,外连新亚欧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加快实施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既可缩小江苏南北的区域差异,有效地拓展长三角地区发展空间,又可推进江海与沿陇海和兰(州)新 (疆)线区域的联动开发,培育东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还可通过海洋、海域和滩涂开发,扩大资源优势,调整产业布局,增强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通过近1000公里黄金海岸与850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两大优势叠加,形成强大的集成化优势,全面推进区域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代表们认为,国家两大战略的聚集点在沿海,江苏转型发展、调整结构的契合点在沿海, “十二五”发展的核心增长点也在沿海。
“十一五”期间,江苏充分发挥江海联动优势,大力推进 “五四三二一”战略目标,促进了港口经济的蓬勃发展。所谓 “五四三二一”目标,是指借助上海港口群的北翼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加快沿江沿海港口建设,建成连云港、南京、苏州、南通、镇江五个亿吨级港口;形成集装箱、原油、铁矿石、煤炭四大重点货种港口的集约化布局;完善海运直达、江海转运和长江与内陆中转的三大航运体系,建成苏州太仓口和连云港两个远洋集装枢纽港;实行沿江与沿海港吞吐能力8亿吨的翻一番倍增目标。通过这一目标的成功实施,2010年江苏港口建设创下了 “港口通过能力、万吨级以上货轮泊位数、港口货物吞吐量与亿吨级大港拥有量”四项指标全国第一的辉煌业绩。
“两会”期间,李学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加速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经济发展步伐。对照这一目标,全省各相关地区和部门正在分别制定工业与信息、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以及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科学布局、合理分工、生态保护、联合开发的协调规划,加速建设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促进海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着力建设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沿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努力将江苏沿海地区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推行区域联动战略
增强苏北内生动力,彰显苏中区域特色,提升苏南国际竞争力,推行区域联动战略,是引领江苏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的强力引擎。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学勇提出“加快苏北振兴步伐,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彰显区域特色,构建创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在更高层次上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全国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成为苏北、苏中、苏南代表们的共同心声。
“十一五”期间,是江苏区域和城乡大统筹取得实效的5年,其中一个大亮点是推动苏北振兴。由于区位差别、资源差异、投资环境、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由北而南呈梯次结构发展。为了推进全省协调发展,自 “十五”以来,江苏省先后出台多种政策措施,因势利导地推进 “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超前跨越”的联动发展战略。
宿迁市是江苏最北端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实施苏州与宿迁南北挂钩、捆绑发展的战略措施,成功地筹建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通过引进新加坡工业园区封闭式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等多种措施,不仅使工业园区成长为江苏南北挂钩的样板和典范,而且推动了全市体制和机制创新,实现了内外商竞相投资的双重拉动。到2010年底,宿迁市固定资产总额由1996年建市初的19.48亿元增长到1000亿元之多,年均递增33.1%,是建市之初的51倍。
“两会”上,宿迁市市委书记张新实作了题为 “保持精气神,甩掉落后帽子”的精彩发言。他指出,“十一五”期间,宿迁市的GDP、财政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等五项指标增幅连续5年创全省第一,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工业用电量、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等9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之首。他说,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继续提高创新发展的精气神,甩掉落后帽子,努力使宿迁经济赶超全国平均水平。
省人大代表、淮安市经信委主任童玉祥介绍说, “十二五”期间淮安市将按照 “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走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之路,每年实施200项重大技改项目,引进200个重大工业项目,全市传统产业60%达国内先进水平,20%达国际先进水平。到 “十二五”期末,淮安市经济总量将突破8000亿元,从而实现 “总量翻一番,财政超千亿元,建成生态市,全面达小康”的战略目标。
南通、扬州、泰州是苏中沿江新崛起的经济产业带。 “十一五”期间,苏中三市尤如三驾马车,实施沿江与沿海开发优势叠加,成为苏中崛起的强力引擎。
对江海兼具的南通来说, “十一五”期间大力实施江海联动开发,深入推进长江岸线资源的整合,突出发展集装箱运输;放大沿海港口群的辐射作用,加快发展石化、船舶、风电、造纸等临港产业;依托海港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外包、旅游观光等现代服务业。在沿海开发战略带动下,各业竞相发展。前不久,南通中远集团承建的整体高度130多米的世界首座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投放使用,该装置创造了“甲板荷载、海上稳定性和一次性储油15万桶”的三个世界第一,同时打破了作业水深3000米,钻探深度1.2万米的世界最新记录。新当选的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通市原市委书记罗一民发言时说,谋划未来5年的发展,南通将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和江海交汇的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十二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8万元,努力实现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人民生活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泰州市通过跨江联动的辐射作用,医药、船舶、冶金、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形成集聚效应。泰州医药城相继被列为 “江苏省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科技部授予国家级“国际医药科技合作基地”,前不久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唯一的 “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目前国家泰州医药园区吸引了包括中国药科大学等50多家中外研发机构提供的300多项医药科研成果落地申报,形成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医药产业基地。扬州市委书记王燕文介绍,“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创新型经济超常规发展。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双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以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为主体的三新产业同比增长40.2%,其中新能源增长103.3%。 “十二五”期间,扬州将突出抓好导向机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大环境,提前实现 “两个率先”宏伟目标。
“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李学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记述,对苏南5个地级市既是激励,又是鞭策。 “两会”期间,省人大代表、苏州市发改委主任谢鸣认真分析了苏州 “十一五”成就,探讨了实现基本现代化的优势和差距。他说,和亚洲四小龙比,苏州市基本现代化的10项指标已有5项基本接近。他认为,苏州的人均GDP约占日本的1/4,而其建设与开发强度已经超过日本。但是资源约束和生态制约都倒逼苏州加快转型升级。谢鸣认为,实现现代化,苏州与四小龙比差距最大的是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他指出,2008年四小龙中服务业比重最高的香港达86%,而苏州目前只有40.5%。他表示, “十二五”苏州服务业比重锁定在48%以上。南京、无锡、常州、镇江的代表一致认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对苏南的要求,他们应加快产业提升和经济升级步伐,在转变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他们认为,增强国际竞争力,必须突出集约发展、自主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必须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努力使苏南地区成为全国创新型经济的先行区、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和辐射苏中、苏北推进转型升级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区。
为了加快引领全省率先发展的步伐,作为江苏省会所在地的南京市,在 “十二五”开局之年,超前采取了一系列特定的政策和措施。特定措施之一是,市委 “一号文件”提出10项“求发展、保民生”的目标任务。记者了解到,南京市继去年以 “一号文件”出台 《关于进一步加强民生工作的意见》后,近期再次以 “一号文件”下发 《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意见》,围绕居民增收、平抑物价、扩大就业、住房保障、统筹教育、环境保护、改善出行、医疗和关老服务、食品安全、平安南京等热点问题,制定出10项可操作性的目标任务,在全市各地区、各领域贯彻执行。(本报记者 成吉昌)